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中国研学旅行最新动态:“致敬母亲河——石窟文化黄河行”行进式采风团抵达壶口瀑布

来源:洛阳网    发表时间:2020-02-02    浏览次数:9942

由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洛阳广播电视台联合组织的“致敬母亲河——石窟文化黄河行”行进式采风团,于14日深夜抵达壶口瀑布。下高速公路后,采访车沿着单向仅容一车通行的匝道,盘旋数公里、下降数百米才到景区大门,黑灯瞎火的,既未看到黄河的影子,也未听到瀑布的声音。

15日上午,景区工作人员带领采风团成员站在壶口瀑布旁边时,我们感到深深的震撼。即使如工作人员所说冬天水量小了很多,即使两岸岩石上凝结形成了巨型的冰瀑冰挂,这里依然急流直下、涛声震耳,水雾飞溅、湿人衣衫。此前做了不少关于此景点的功课,但此时此刻才明白,那些描述的语言是苍白的,那些照片和视频也是局促的,唯有站在这里,站在黄河的河道、瀑布的近旁,凝视着携带冰块的河水,仰望着两岸高耸陡峭的崖壁,聆听着低沉雄浑的轰鸣,沾染着扑面冰冷的飞雾,你才能真切、完整、透彻地感知壶口瀑布,不单是它的模样,还有它的魂魄。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几”字形“横折弯钩”的“折”上,这一“折”就是全长720余公里的晋陕峡谷。该峡谷劈开黄土高原,成为晋陕分界线。壶口瀑布西濒陕西宜川、东临山西吉县。黄河至此水面由400米宽乍缩为50余米,跌入落差30多米的石槽之中,形如巨壶注水,故名“壶口”。

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壶口一带凿石引流、疏通河道。实际上,壶口是因地质演变而形成的。由于河水经年累月地下切侵蚀,瀑布每年以约4厘米的速度向上游退移。有人这样计算,这个速度意味着每25年退移1米,1个世纪退移4米,或者说从北宋至今瀑布退移了40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诞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黄河大合唱》,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当年,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队,正是在壶口附近东渡黄河,有感而发创作了长诗《黄河吟》。冼星海被壮美的诗篇深深打动,为之谱曲成就了不朽的《黄河大合唱》。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近年,在壶口瀑布岸边,经常有以《黄河大合唱》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活动,以《黄河大合唱》为背景的实景节目实现了常态化演出。

壶口与洛阳,除了黄河相连,还有牡丹之缘。宜川古称丹州,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开篇首句即为“牡丹出丹州”。当地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宜川所处地域的沟壑丘陵无处不有牡丹。据报道,近年,陕西宜川县依托壶口和牡丹,开展以“观壶口瀑布,游丹州花海”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山西吉县屯里镇种植油用牡丹5000亩、栽植观赏牡丹12万株,打造种植示范基地和牡丹主题公园。

采风团离开时,两位牵着披红挂彩毛驴的老乡,为围着拍摄视频的游人唱起民歌;一群小学生模样的游客顶着刺骨的寒风,欢呼着冲向瀑布。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