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如何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学校思政引领力?

来源:人民网    发表时间:2025-07-08    浏览次数:530

思政引领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引领、思想凝聚、价值塑造等作用的集中体现。“大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大思政课”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要素的协同和结构的优化,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立足时代,以生动的现实、鲜活的实践讲透科学理论,讲清使命担当,指引奋斗方向。建设“大思政课”,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环节。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和重要遵循。

拓展教学资源,建好“大课堂”

“大思政课”是立足中国国情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课”,是将教学场域从课堂拓展到社会乃至网络的“时空大课”,更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的“实践大课”,打造高质量的“大思政课”需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宏大的时代、生动的现实、鲜活的实践所蕴含的丰富育人元素挖掘出来,整合运用,转化为思政课丰厚的资源支撑。

拓展教学资源,建设“大课堂”,要把社会性教育资源“引进来”。挖掘具有育人效果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素材,按照思政课的育人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具体类型的资源与素材,按照思政课的标准进行学科化、专业化和课程化吸收与转换,将鲜活的社会素材、丰富的社会资源纳入思政课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中,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精准回应思政课教学中的不同问题,确保课程及时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与时代变迁,切实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联、课程教学与个体体验的同频共振。

拓展教学资源,建设“大课堂”,要让学生“走出去”。“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以透彻的理论引导学生、武装学生,不仅需要严谨的理论逻辑,更需要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坚定信念。要搭建和拓展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系的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社会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借助社会资源构建立德树人的社会大课堂,要带领学生以实践为基,以人民为师,通过红色研学、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在社会大熔炉中受教育长才干。

善用数字技术,赋能“大平台”

“大平台”是有效整合“大思政课”课程建设、实践组织、资源聚合等育人元素的载体,在数字化成为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的背景下,“大思政课”平台建设也要善用数字技术,实现各方面育人元素同数字技术结合,聚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优势。

一是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大思政课”教学共研平台。赋能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衔接、专题教学同课异构、“大思政课”专题教学等教学研讨;赋能专兼职教师跨时空开展理论知识与社会性资源融合的教学研讨。

二是通过数字技术建设“大思政课”的资源共享平台。依托数字技术搭建汇聚高质量、内容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的网上平台,整合各级各类学校的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如授课视频、课件、讲稿、案例素材,以及教研教改的示范课程成果,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三是通过数字技术搭建师资队伍共育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常态化的名师在线带教、集体备课、课题研究,鼓励思政课教师组建或加入基于专题、项目等的研讨群,进行即时沟通、经验分享、互助答疑。同时基于教师能力测评、发展需求、兴趣标签智能推荐学习资源,规划个性化成长路径,助力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养、育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跃升。

强化队伍建设,汇聚“大师资”

“大师资”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大思政课”这项系统工程的核心驱动和基础支撑,汇聚“大师资”旨在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使各育人主体合作育人常态化、规范化,多元主体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讲好“大思政课”。

强化队伍建设,要锻造堪当教育使命的“大先生”。“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专职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开拓者。思政课教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要在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通各领域、各环节,构建育人大格局的“大思政课”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了解生动的社会实践,具备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具有将课程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教学智慧,堪当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大先生”。

强化队伍建设,要丰富扩充“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吸纳具备完成思政课教学能力和素养的社会各界人士组建兼职队伍,邀请兼职教师通过现场教学或线上教学参与教学活动,请他们结合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数据、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来讲好理论,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和“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作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娟)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以‘大思政课’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路径研究”(24G006)阶段性成果】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