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世界研学旅行最新动态:见证中缅“胞波”情谊——白马寺缅式风格佛殿的前世今生

来源:洛阳网—洛阳晚报    发表时间:2020-01-22    浏览次数:207334

16日,在对缅甸联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缅甸《缅甸之光》《镜报》《缅甸环球新光报》同时发表题为《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的署名文章。习近平指出,中缅文化、宗教、人员交流活跃,为深化“胞波”(缅甸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亲切称呼,由缅语音译而来,原义为同胞)情谊,提供了坚实支撑。文中特别提到缅甸在洛阳白马寺捐建的缅式风格佛殿。

白马寺缅式风格佛殿是如何诞生的?昨日,记者采访这座佛殿筹建过程的亲历者,为您讲述其前世今生。

驻华大使牵线,缅式风格佛殿“落户”白马寺

“这要追溯到2010年。”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晓辉时任市宗教局局长,他向记者回忆了缅式风格佛殿的筹建往事。

“那一年,应国家文物局邀请,时任缅甸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郭蒂梭参加了河南之旅活动。活动期间,他获悉可以在洛阳白马寺修建一座供奉缅甸佛像的佛殿后,很快向时任缅甸驻华大使吴登伦汇报此事。得到吴登伦的赞同后,他又很快致信洛阳市政府,询问佛殿修建有关事宜。”王晓辉说。

王晓辉回忆,当时,市政府在给郭蒂梭的回信中介绍了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预留区域情况,依据修建印度风格佛殿的经验,提出缅式风格佛殿设计及管理方案。

2011年5月6日,应时任缅甸驻华大使吴丁乌邀请,王晓辉随同洛阳代表团一行拜访缅甸驻华大使馆,吴丁乌大使对在中国洛阳白马寺修建缅式风格佛殿非常感兴趣,表示愿意尽自己最大努力协调此事。

当年5月28日,缅甸时任总统吴登盛赴北京西郊灵光寺朝拜佛牙舍利,中国佛教协会向他转达了在白马寺建设缅式风格佛殿的一系列事宜。吴登盛总统当即应允,并指派吴丁乌负责对接事宜。

半个月后,吴丁乌等一行十二人到达洛阳,实地考察白马寺,并与白马寺方丈印乐法师进行了会谈。吴丁乌表示,希望在印度风格佛殿西侧建设缅式风格佛殿,设计方案及组织施工由缅甸负责。

11月6日起,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第四次赴缅甸巡礼。12月下旬,白马寺方丈印乐法师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缅甸迎请佛牙舍利回国,受到缅甸政府的盛情款待。缅甸政府决定将佛牙舍利在缅甸供奉期间所收到的各界人士捐赠的黄金、珠宝等的80%无偿捐赠给白马寺,用于白马寺缅式风格佛殿大金塔的装饰和塔基地宫埋藏。

随后,在吴丁乌的积极协调下,2011年12月27日,时任缅甸宗教部部长杜拉吴敏貌实地考察白马寺,表示缅甸政府将高规格建造缅式风格佛殿,为世界各地来洛朝拜的人提供宗教文化交流平台。

与此同时,国家宗教局也正式发文批准该项目。缅甸成为继泰国、印度之后,第三个在中国佛教“释源”“祖庭”白马寺建设佛殿的国家。

缅甸总统出席落成庆典,续写千年“胞波”情谊

2012年4月10日,白马寺梵乐声声,举行隆重宗教仪式,为缅式风格佛殿奠基。当年9月,佛殿开始施工建设。这座佛殿,依照缅甸仰光大金塔样式,以3∶1比例缩小,通高32.92米。为保证佛殿风格的原汁原味,所用绝大部分材料都取材于缅甸当地,佛塔顶部金伞上的珠宝等饰物也是在缅甸制成后运送过来的。

经过紧张建设,2013年6月,佛殿主体完工后,12名缅甸工匠为大金塔做内外部装饰,赤脚上塔,虔诚礼佛,让中方工人深为感动。白马寺一直关注着缅甸匠人的生活,派人送去瓜果、蔬菜。为配合施工,印乐法师还率僧俗大众与缅甸工友一起向大金塔运砖,协调义工、护法居士运送佛像。

王晓辉说,2013年12月,吴丁乌卸任缅甸驻华大使,卸任之前,他带领缅甸驻华大使馆所有工作人员到白马寺朝拜,并关心着佛殿建设进程。

2014年6月30日,缅式风格佛殿落成典礼举行。正在北京访问的时任缅甸总统吴登盛一行七十二人专程前往白马寺出席庆典。吴登盛将整套缅甸风格佛殿的文本资料、宝塔伞正式移交给白马寺。

吴登盛说,缅中两国自古以来友谊源远流长,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互派高僧进行佛教等文化交流。缅甸政府和缅甸人民集体捐赠的佛殿在白马寺落成,是在缅中两国政府与人民精心协作下完成的,是一座象征缅中两国人民友好的新里程碑,突显了缅中两国的持久友谊、互信合作。

东汉时期,缅甸就曾多次遣使访问洛阳

如今,白马寺缅式风格佛殿游人如织,大家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缅甸佛教文化。其实,洛阳和缅甸的交往在东汉时期就很频繁了。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徐金星介绍,东汉时期,缅甸曾多次遣使来到洛阳。

“第一次是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敦忍乙国王(或部族首领)莫延派遣使者携礼访华,是迄今所知缅甸境内古国与中国交往之始。后来,缅甸又先后四次遣使来洛。到了唐代、宋代、元代,缅甸和洛阳的交往也很频繁。”徐金星说。

洛阳是中国著名古都,又是佛教传播弘扬的中心,在中缅友好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出版的《洛阳市志·交通志》里就有一段文字专门介绍“洛阳通掸国道”,该文称此道即“西南丝绸之路”,是洛阳和缅甸之间的友谊见证。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