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工》 发表时间:2025-02-28 浏览次数:1667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内容和形式单一、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劳动教育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科学性不足等问题。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借助信息化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构建数智化劳动教育模型,对劳动教育作了有益探索。
“走进铁皮石斛”数字化智慧劳动模式
一、打造数字化智慧劳动教育模型
以“走进铁皮石斛”劳动教育课程为例,我们尝试将信息技术深层次融入劳动课堂,构建具备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化智慧平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是数字化智慧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走进铁皮石斛系列课程”包括7个课程。“智能化种植”劳动课程中,学生需要挖掘网络素材资源,检索并提炼铁皮石斛的生长习性温度、空气湿度等重要信息,完成温室大棚工程搭建、计算机编程,最终将项目“嫁接”到物联网,从而获得深度的农耕体验。“快乐小主播”劳动课程,要求小主播充分挖掘网络素材资源,学习抖音卖货的技巧和文案,将学生生产的产品,通过腾讯会议直播平台等进行网络营销,为家乡铁皮石斛代言。“铁皮石斛之凉粉制作、洗手液制作、创意包装设计”劳动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工艺技能,为直播团队生产产品。“小设计师”需要挖掘网络资源,搜集设计矢量图等素材,通过对家乡铁皮石斛包装设计,美化“小生产者”生产的铁皮石斛洗手液、铁皮石斛仙草凉粉等货物,服务其他小组。
二是数字化智慧劳动教育方式的革新。得益于生活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普通中小学创设数字劳动教育情境的门槛大大降低。我校借助AR、视频通信技术建成“云端展厅”和数字化直播拍卖课堂,创设学生深度浸润体验的劳动教育场景。借助数字技术,“走进铁皮石斛”数字化智慧劳动课程将劳动教学的场景从单一教室串联到多个教室,从现实迁移到网络。通过设置直播拍卖互动活动,让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参与者、监督者、评价者等多重身份实时参与到数字化智慧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增强教育内容互动的同时,也强化了教育的过程性体验和家校监督的互动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得到家长的认可,形成教学相长、学做结合、学校与家庭互补的数字化智慧教育生态。
三是应用大数据分析,测评劳动教育成效。在“走进铁皮石斛”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学生成员要在线学习数字劳动技能,完成活动问卷、评价、参与拍卖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得到一系列数据。教师利用信息手段及时准确地收集学生活动相关数据,根据结果矫正课堂教学,同时对其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有效测评,比如快速统计直播销售单数、选出优秀小主播等。这些正向导引的测评数据,不仅是对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向进行矫正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学生劳动教育每个阶段成效的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数字化智慧劳动教育模式初见成效
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对实施劳动教育具有科学支持作用,是对传统劳动教育的大胆变革和有益尝试。
一是学生主体性明显增强。“走进铁皮石斛”系列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不同教室互动课堂模式的开展,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是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多样。系列课程实施之初,只是一些简单设想,随着实施过程中的不断完善,课程变得充实,形成了具有框架体系的课程项目。围绕铁皮石斛的相关产品逐渐丰富,产品设计趋向成熟,劳动教育内容愈发得到学生的喜欢和肯定。
三是课堂教与学方式有改进。通过对技术赋能下数字化智慧劳动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践论证,教学相长、学做结合、学校与家庭互补的劳动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得到认可,为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模式,也证实了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广阔应用前景。课堂教与学方式四个方面变革初具成效:劳动教育环境从传统课堂到探究课堂,劳动教育立场从“固本培元”到“融会贯通”,劳动教育功能从“自我生存”到“自我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从“单一学科”到“跨科研学”。
三、数字化智慧劳动教育的若干风险
一是数字化智慧劳动教育容易滋生劳动者惰性。数字劳动教育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新时代生产劳动的数字工具、技能、经验,也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实践中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学生面对海量学习资源,习惯了AI、ChatGPT等智能检索带来的便利,便容易丧失系统性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数字化智慧教育极易滋生错误劳动价值观念。随着流量经济的崛起,各类网红主播为了拉拢粉丝,各种怪招层出不穷,赚大钱、一夜暴富的价值观念严重冲击传统的劳动伦理。因此,在数字化智慧劳动教育与真实世界融通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价值理念。(叶超程,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校长;张孙海,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教研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