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首个“非遗版”春节,一起走近洛阳国家级非遗瑰宝(上)

来源: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河南非遗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5-01-27    浏览次数:1938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许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25年这个特殊的“非遗版”春节,让我们一同走进洛阳,探寻那些古老而珍贵的国家级非遗宝藏。

河洛大鼓

国家级非遗项目——河洛大鼓,图源:洛阳文旅公益图库 张光辉 摄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脱胎于洛阳琴书的河洛大鼓,唱腔质朴流畅,清新明快,便于叙事和抒情,胜过琴书的冗繁拖沓;演唱者改坐唱为站立表演,通过形体动作形象地刻画人物;演员在道白中加入大量方言,使观众感到亲切自然;其唱腔属“板腔体”,板式丰富,方便演说各类书目。在演唱书目方面,河洛大鼓脱胎伊始便大量演唱公案书、武侠书和袍带书等长篇书目。如《刘公案》、《双打擂》、《大红袍》、《大八义》、《小八义》等,这些描述风云际会、金戈铁马,赞颂拔刀英雄,梗直义士的书目,更符合广大群众的欣赏口味,很快便取代了洛阳琴书的地位和作用,迅速在伊、洛河两岸流传发展开来。

河洛大鼓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二、三人伴奏。伴奏乐器除书鼓、角鼓、扬琴外,兼用铰子、檀板、三弦、二胡、琵琶、笛子、坠胡等。初期大多演唱长篇,也有演唱短篇的。河洛大鼓其音乐古雅悠扬、节奏明快,唱腔高亢激昂、道白通俗易懂,表演形式自然亲切,顺应了社会发展和人们艺术审美的需求。

2006年,河洛大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唐三彩烧制技艺

唐三彩烧制技艺,图源:洛阳文旅公益图库

唐三彩是一种风格独特的陶器,盛行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所谓“三彩”,是指在白色素胎上饰以黄、绿、白为主的釉彩,以表示多彩之意。因大批唐三彩珍品在洛阳出土,故又称“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的胎料以当地出产的白色高岭土为主。烧制上采用二次烧成法,先让雕塑坯胎成型干燥,而后入窑,以1000℃以上的温度素烧;再施以各种釉料,入窑釉烧,烧成温度约在900℃左右。唐三彩釉属低温透明釉,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融化后会自然垂流,相互浸润,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孟津高氏家族用小窑烧制唐三彩,其技艺传沿不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氏家族的高松茂将唐三彩烧制技艺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使唐三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洛阳唐三彩原先只能简单地仿制马和骆驼造型,现在其产品类型已经大大丰富,人物、动物、器皿、鸟兽等都可以用唐三彩烧制。

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真不同水席制作技艺,图源:洛阳旅游 张光辉 摄

洛阳水席始于唐武则天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保留下来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套宫廷御宴。所谓水席有三层含义:一是用最好的水做水席。二是水为百味之首,水是本,味是末。三是水席以水为介质,有效保证原材料所含营养成份不流失。全席分为前八品、四镇桌、八中件、四扫尾共八八四四,二十四道菜,喻示着武则天执政二十四年的历史光景。洛阳水席秉承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注重汤在宴席中的使用,并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中国其他任何宴席和菜系所没有的。洛阳水席在中国烹饪技艺的不断演进,和原材料的不断更新中,仍保持着代代传承的传统工艺,菜走本味,在某些方面是中国历史烹饪的活化石。

2008年,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间信俗(关公信俗)

民间信俗(关公信俗),图源:洛阳市洛龙区文化馆

“关公信俗”属于中国民间信俗,是民间信仰关公的各种习俗的统称,也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2008年由洛阳市申报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中国武圣关羽“忠义仁勇”的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其内涵之博大精深、底蕴之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关公的思想、道德、精神以及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还包括与关公崇拜有关的祭祀、民俗、神话、传说、戏剧、楹联等,其最核心、最本质的是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千余年来,关公信仰文化兴盛不衰,折射出普通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渴望。

洛阳牡丹花会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

洛阳牡丹花会,伴随着洛阳牡丹种植传统而生的民俗活动,包括牡丹诗词、书画、传说、服饰、礼仪、栽种技术等内容。始于1983年,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为中国四大名会之一。根据牡丹开放情况于每年4月至5月举办,会期二十日左右。

牡丹原产于中国西北部地区,是特有的传统名花,最初以药用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到隋唐时成为一种名贵的观赏花卉,并因被赋予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而深受喜爱。唐代牡丹栽培开始繁盛,唐开元年间更盛于长安,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正是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生动写照。至宋代,牡丹的栽培中心由长安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也更加系统、完善,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起名贵非凡,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尤受人们青睐。

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均记述有牡丹的栽培管理技艺。时至今日,洛阳牡丹已有近千个品种。洛阳牡丹花会承载着洛阳牡丹栽培技艺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涉及文学、艺术、风俗等领域;包含艺术学、文学、民俗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为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的栽培技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洛阳牡丹花会在提升地区形象、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旅游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