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大思政课”格局?来看这个学校的实践探索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表时间:2025-01-26    浏览次数:720

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这是思政课建设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思政教育模式,而高质量的“大思政课”建设正是这一时代需求的关键所在。构建高质量的“大思政课”,需要借助新时代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校本德育资源、社会实践资源以及数字化资源等,共建“大思政课”资源体系。为此,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政治教研组积极围绕建设“大思政课”这一主线,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主阵地作用,探索总结出“四体”实践法。

整体:课程+思政

从纵向看,“大思政课”的建设要衔接好大中小学段;从横向看,“大思政课”的建设更要统筹不同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和思政资源,以此达成思政学科与学科思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从而营造立德树人的整体氛围。

为打造整体化的“大思政课”资源体系,并契合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教育发展趋势,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开展跨学科课堂和融合性教研活动:如将高中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的教学与中国历史中的党史学习教育相融合,《逻辑与思维》模块的形式逻辑方法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逻辑单元教学相融合,带有地区特征的时政素材与地理学科的区位分析方法相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时政汇报活动与语文学科的语言应用板块相融合等。在学科育人资源融合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托可视化技术形成跨学科的作业设计,让“教、学、评”在学科融合视域下实现一致性,从而构建多维育人与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在整体性的思政资源中实现不同学科素养的稳步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立体:学校+家社

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外显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真实情境的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获得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为落实立体化的“大思政课”资源体系打造,需要思政课教师不仅在校内挖掘,更要从社会情境和生活场景中广泛搜寻,主动延伸思政课堂,向外挖掘教育资源,让学校的思政教育与家庭建设、家风教育、社会实践等构筑起有机互动的立体资源体系。

以高中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教师可以充分收集学生家族代际的故事,以此为素材精心制作个性化的改革开放网上展厅。这既为课堂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又为后续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可持续应用的真实情境。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不同场景,如超市、商场、路口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规则的思考与理解。从职业体验活动的实施方案、小组分工,到实地调查、采访,再到课后反思和感谢信撰写,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学校与社区思政教育资源的立体化构建。思政课发生的场域不仅在学校小课堂里,更在社会大课堂,这些家校联动、家社联动形成的立体资源,将为“大思政课”的开展提供最真实、最有效的发生场地。

全体:德育+实践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维增强对社会的理解和参与能力,更强调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政教育的本质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更注重在生活化、常态化、具体化的场景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科核心素养。

为建设全体性的“大思政课”资源体系,学科教研组依托班主任工作、学生组织指导工作等与学校德育领域交叉的相关教师力量,推动思政课教学与班级管理、学校文体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经验和切身体悟;积极统筹校内外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综合实践教育、法治教育等各项资源,建立起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场景,开发出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如讲解高中思想政治文化模块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学校校史馆、地方博物馆等场地,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思政课;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问卷等方式进行学情前测、指导实践;思政课教师可以走进主题团(队)课、学生团校、学生业余党校等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精神。这些做法从不同侧面积累起思政教育的资源,凝聚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工作中,下好“大思政课”这盘综合棋。

主体:学生+网络

中学生对网络新现象、新技术、新平台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有着极强的学习和操作潜力,适度引导学生的热情与能力,可以在构建思政资源体系上发挥巨大的整体效益。

为凸显主体性的“大思政课”资源体系,思政课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和资源体系构建方式。如开展“学生讲师团”活动,以“优题优生讲”的方式形成可循环使用的解题经验视频,形成有效的学科教学资源;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维护班级公众号,将时政新闻的解读、热点话题的交锋、家国情怀的教育、身边榜样的故事等丰富多元的思政资源通过公众号视频或文章加以记录、保存和传阅,发挥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总的来说,“大思政课”资源体系的“四体”实践法是践行党中央关于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的积极尝试。夯实“课程+思政”的基础,精细擘画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连贯蓝图,为学生的精神大厦夯实根基;凭借“学校+家社”合力,广聚各方资源,搭建立体化育人网络,积极响应协同育人的时代强音,引领学生于鲜活情境中采撷知识硕果;依托“德育+实践”路径,谨遵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圭臬,打破学科壁垒,融汇五育要素,赋能学生全面成长;创新“学生+网络”模式,紧扣以学生为本的核心要义,巧借网络东风,激活学生内生动力与无限潜能。“大思政课”作为核心育人场域,承载着思政教育的宏大使命;“大思政课”资源体系则是其坚实后盾,如何让思政课教学跳出书本、跳出课堂、跳入时代、跳入社会,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的共识性课题。(作者:孙婷,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