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时间:2025-01-24 浏览次数:1121
在当今时代,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地位与作用愈发显著,但传统美育模式在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多元化需求时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山东省济宁教育学院附属小学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推动美育创新发展,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突破传统美育的藩篱
开展跨学科美育教学实践。为改变传统美育侧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局限于美术、音乐等特定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的现状,学校树立跨学科融合的美育观念,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中都能发现美、领悟美。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优美的诗词和动人的篇章,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张力;在数学课堂上,复杂的几何图形展现出对称与和谐之美,逻辑推理的过程彰显思维的严谨之美。
除了各学科的课堂,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如以“四季之美”为主题,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描绘四季的经典诗文,体会文字中蕴含的季节之美;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用画笔描绘四季的多彩景色;音乐教师则引导学生创作和演唱表现四季特色的歌曲。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感受和表达同一主题的美,不仅加深了对美的理解,也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供个性化课程选择。学校除了开设常规的艺术课程,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了摄影、书法、民间艺术等特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创作主题。比如在摄影课上,学生可以选择拍摄校园风景、人物特写或者社会现象,用镜头捕捉自己眼中的美。这种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构建多元美育实践平台。学校与周边社区、艺术场馆、自然风景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创建丰富多样的实践基地。学生们走进美术馆欣赏美术作品,到社区参与艺术公益活动,或者在自然风景区进行写生创作,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美、创造美,使美育融入自己的生活。
开启独特的美育路径
实施美育导师制。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美育导师,实现了精准指导,为学生特色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引导。导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潜在的艺术才能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美育培养计划,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训练。学校还建立长期的学生美育成长跟踪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和记录,导师能够清楚掌握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达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从而调整和优化培养计划,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反馈,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建设移动美育课堂。学校打破传统教室对美育教学的空间束缚,将课堂搬到博物馆、艺术馆、大自然等丰富多样的场所。学生置身于这些真实而生动的环境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教师利用现场资源进行实地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比如,在博物馆,教师可以结合展品讲解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在艺术馆,学生可以现场临摹艺术作品;在大自然中,学生可以通过写生来描绘自然美景,体会光影和色彩的变化。这种实地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美的独特感悟。
开展游戏化美育教学。学校通过设计与美育相关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构图原理,通过音乐节奏游戏培养学生对韵律的感知。学校通过举办绘画比赛、艺术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的求胜心和创造力。竞赛所带来的紧张感培养了学生在压力下发挥创造力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整合特色美育资源
建立美育资源共享平台。一是多所学校共享优质美育课程和师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更优质的美育课程资源。二是邀请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在线授课,为美育注入鲜活的实践力量。这些来自一线的艺术专家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艺术见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独特传承方式,学生可通过与他们交流感受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古老技艺的精妙之处。
开发校本特色美育教材。学校一方面结合学校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编写校本教材,将这些元素融入教材中,使美育教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方色彩;另一方面,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不断更新美育教材,及时纳入新的艺术形式、审美观念以及最新的艺术成果,使教材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比如,在教材中引入当代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前沿动态;结合社会热点话题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思考美的多元性和时代性。
打造虚拟美育体验馆。学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作品。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学生能够欣赏世界名画、雕塑等艺术珍品,从不同角度立体观察感知作品的细节,获得比传统观赏方式更为深刻和直观的体验。例如,学生可以“走进”梵高的《星月夜》,感受那旋转的星空所带来的震撼与梦幻。
学校还创设虚拟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虚拟空间中,学生可以不受现实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他们可以运用虚拟画笔、工具和材料,尝试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还能够与其他同学在虚拟空间中合作创作,交流创意和心得,共同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这种创新的创作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为美育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作者:李玉莲,单位系山东省济宁教育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