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工》编辑部 发表时间:2024-11-19 浏览次数:2330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作了这样的明确界定:“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的内涵,才能推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劳动教育,激发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劳动精神”、“价值取向”、“劳动技能”。
一、固着的方式方法遮蔽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应该说,学校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教育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孔子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育方法;“班级授课制”首倡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从做中学”、“发现学习”……然而,在现实劳动教育过程中,方法及方法研究的缺失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佳。
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中,不乏把“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把“劳动课”等同于“劳动教育”者。学校内部缺少应有的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劳动课缺少指导书、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用“劳动方法”代替“劳动教育方法”,用“劳动资源”代替“劳动教育资源”,用“劳动成果”代替“劳动教育成果”,劳动教育成了“三无”教育。
因此,需要将习以为常的环境“陌生化”,“陌生化”究其本质就是有意识地去解构思维中已有知识图式系统。就劳动教育而言,就是走出对传统劳动教育的路径依赖,从现实与时代的视角去质疑和反思,审视常识、解构真实,如此才能使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意义的成效。
二、立足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标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概括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可见,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才是劳动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我们既不能把劳动与劳动教育画上等号,更不能将劳动技能的传授视为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
在校长接待日,有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宿舍的阳台上落满了残枝败叶,该怎么办?正是这个学生的问题让我想到了“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学生缺少清扫落叶的技能吗?他一定会扫地,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但教育目标还没达成。马卡连柯说过,劳动教育最大的益处就在于人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说,劳作教育的根本是促成人的人格发展。由此观之,劳动教育绝不止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在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怎么去达成这些教育目标呢?在家里让孩子到商店买个牙膏,他去买了,算是参加一次家务劳动。但是,这次劳动对于“教育”来说是少有教育意义的。怎么让它发挥育人的功效?利用一个周末一家人坐下来讨论:爸爸妈妈为家庭操劳,要去挣钱养活这个家,还要做很多家务,孩子能不能给家里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比如负责更换家里的洗漱用品。这与平时偶尔叫他去买东西之类的事情相比,孩子可能会主动得多。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那一份“家庭义务和责任”,也体悟自身的存在价值。这份义务和责任,才是劳动教育的内在目标。劳动教育应该走出“劳动技术”课的局限,从知、情、意、行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全面考查学生在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劳动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等方面的受教育情况。
三、用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手工劳动和机器劳动正被智能劳动逐步替代,智慧劳动大行其道。当简单的体力劳动,甚至许多脑力劳动都被人工智能取代时,劳动教育的新形态自然也就款款走来了,情绪劳动、消费劳动,乃至一些非典型性的劳动形态应运而生。因此,今天劳动教育的本质意义不仅局限于劳动技能的形成,还在于让学生学会理解和阐释身边的世界,去丈量身边物理的、心灵的世界,体悟未来劳动的价值追求——帮助学生感受幸福生活、提高幸福生活的自主能力。
首先,消费时代里,工作无关乎内容。一个修车工在家里帮人修车就是乐趣兴趣,虽然与工作状态中的内容并无差别,但它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在没有“他律”的约束下,愉快地体验。
其次,随着服务性的工作越来越多,更多的工作具有了娱乐性的元素。在消费时代里,很多工作都越来越与个人兴趣和发展结合在一起,比如电竞职业。
再次,劳动和消费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周末付费到郊外种菜、钓鱼爱好者付费钓鱼、在旅游餐饮行业中进行体验消费,既是劳动也是消费。
由此观之,消费时代的劳动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那时候,人们体验的劳动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哲学意义,还具有教育学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意义。劳动美丽不止于劳动者的一种自觉意识,更应该成为一种信仰。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的那样——未来真正的快乐,并不是简单的“闲暇享受”,而是“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实质就是在劳动中享受生活的馈赠,在劳动中体验情感的投入,在劳动中体悟享受。
劳动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无所事事”的闲暇,那将是对生命意义的折损。托夫勒那里的重新获得人们尊重的“手工劳动”正是对“意义感”的诠释,对机器时代被剥夺的“意义感”的重新赎回。(作者:柳友荣,系安徽艺术学院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