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洛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4-10-21 浏览次数:2622
天下客家,根在洛阳。10月24日至26日,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将在洛阳举行。
洛阳是全球客家人的根亲祖地,是中原先民从西晋都城洛阳“衣冠南渡”首迁之地,客家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为了迎接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的到来,更好地传播客家文化,平台特别推出客家文化研学线路,一起来看吧!
欣赏石窟雕刻艺术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研学背景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
走进龙门石窟,了解世界珍贵文化遗产,加深历史知识,将课本里的诗句变为眼前的现实,用真听、真看、真感受去触摸文化的魅力,感受学习的乐趣。
【研学地点】龙门石窟
【适用学段】小学
【研学时长】一天
二、研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参观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了解洛阳龙门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摩石刻艺术,了解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和造像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聆听导师讲解,了解关于龙门的传说,文化遗产的历史;通过欣赏龙门石窟的宏伟壮观和伊河的美景,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和参观,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三、行程安排
备注:由于天气、重大活动等客观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个别活动无法进行,主办方有权对研学课程先后顺序进行调整和对部分研学课程进行更换。
四、研学内容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课程一:《走进龙门石窟》
走进龙门石窟,了解龙门。相传龙门山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因大禹治水将其凿开,才分为了东西两山,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课程二:《石窟的区别》
聆听讲解,学习北魏石窟和唐代石窟的区别,观摩宾阳三洞石窟,这个北魏皇室唯一完成的宾阳中洞,既是在宾阳三洞中最具规模的,也是北魏后期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洞内共有11尊大像,又分为正壁主像一组5尊和南、北壁各一组3尊。
课程三:《卢舍那大佛》
龙门唐代石窟中,大卢舍那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大卢舍那像龛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大卢舍那像龛在开窟造像时,没有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为一巨型露天窟龛。
课程四:《了解龙门石窟的损坏原因》
龙门石窟的造像是世界上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学生们在观看石像时发现有很多都被损坏,老师为学生们解惑石窟的损坏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风化,二是人为破坏,现在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龙门石窟也做了很多的保护措施。
通过研学导师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