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德阳教育 发表时间:2024-06-25 浏览次数:63216
罗江区实验小学针对目前劳动教育中存在重“劳动”轻“教育”的问题,积极挖掘劳动的教育价值。学校梳理劳动教育价值谱系,构建起“三园、三类、三化”劳动教育育人体系,让劳动教育从技能习得走向素养养成的全面培育。
一、建设“三园”劳动课程体系
1.基于学生需求,分阶段设置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紧扣“校园、家园、田园”三大教育空间,分年级分阶段设置课程目标。低年级学生通过参加“三园”课程,明确劳动动机、端正劳动态度、习得劳动技能;高年级学生通过参加“三园”课程,学习各项劳动技能,形成仁爱奉献、创新进取、勇于担当的劳动精神及公共服务精神。
2.基于县域资源,构建课程内容结构
学校立足罗江区丰富的劳动文化资源,如农耕博物馆、糯米鹅蛋、倒罐菜、罗江豆鸡、天府花生等,形成规范化主导、日常化基础、多样化支持的“校园责任、家园生活、田园体验”三大课程群,系统研发了“三园”课程六门,编写了《罗江区实验小学劳动教育清单》,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实现了劳动教育课程结构的整体创新。
3.基于课程研发,打造课程实施路径
学校紧扣“校园、家园、田园”三大教育空间,打造了全场域、立体化的劳动空间,形成了“五维五步”的课程实施路径。五维(即教学目标):以劳促劳,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五步(即教学环节)故事情景——讲解示范——实践操作——成果展示——反思交流。
二、拓展“三类”劳动实践活动
1.以劳动岗位为载体,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美化相结合,建立卫生责任区,学生自主申报定岗,为每一名学生设置一个卫生实践岗位。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劳动效果实时评价。学校设置多种适合学生参与的劳动岗位:小小解说员、两餐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小小园艺师、财产维修员、小小志愿者等,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体会各种职业的不同特点,提升职业认同感。
2.以劳动节为驱动,推动劳动教育实效开展
将每年5月确定为学校劳动月,组织开展教师劳动课例展示,提高劳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成果展示、技能比赛,开展“我在劳动中成长”主题演讲比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以劳动周为依托,创新劳动教育推进模式
将每年中国丰收节所在一周确定为学校劳动周,组织开展劳模大讲堂,将鲜活的劳模工匠故事融入学生情感世界,实现“工匠精神进校园”。组织家长志愿者开展职业讲堂活动,通过现身说法,引导学生深切感受身边榜样,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
三、打造“三化”劳动教育评价
1.评价内容具体化
学校研发的劳动清单指向学生某项或多项劳动素养养成,匹配了与之对应的评价指标,使得评价的内容具体而清晰。低段以家庭劳动为主,适当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班级劳动,重点评价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等;高段以“家庭劳动+校园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劳动”为主体,重点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效率、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劳动品质。
2.评价方式清晰化
采用表现性评价,通过举办劳动操作展示、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作品评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劳动实践体验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获,对其在劳动课程中的日常表现与劳动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完善评价机制,采用家长评价、同辈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每位学生发放劳动教育积分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学生劳动教育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全过程助力劳动素养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