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如何拓展田园课程,创新劳动教育新样式?

来源:佛山综合实践活动教研    发表时间:2024-04-22    浏览次数:2613

新时代呼唤新时代劳动人才,推进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劳动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劳动实践上来,我们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除了生活性、服务性劳动以外,农耕体验也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针对目前不少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缺少农耕体验,也为了让劳动教育体系更完整,必须要从实践层面破解城市学生农耕劳动缺失的难题。

下面就以我校创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实施“五定”举措开发田园课程为例,谈谈如何突破城区校园条件的制约所造成的的农耕实践的困境,落实农耕劳动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走出一条富有老城区特色的劳动教育之路。

1.定地点,让农耕体验“能落地”

要落实劳动教育,需攘外必先安内。我校在校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楼和六楼的小花园土地资源,在一楼和六楼开辟了班级种植区,建成了一园两区的“青青本草园”,实现班班均有责任种植区的目标。还在学校三楼改造了一室五区,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室,内设“烹饪厨房区、小小木工坊、中医小作坊、DIY手工区和科技创新区,里面配置了一体机和各个区域需要的劳动工具和物品,为学生上好劳动课提供了硬件。本草园和劳动实践室的落成使用为我校开发推进“小神农”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给予了有力的支撑。

当校内条件成熟后,把“农耕劳动”作为劳动课程“新开发区”,就变得很有必要了。我校所处的禅城区的城市化很高,在半小时车程内基本没有了农地耕田,而为了使农耕教育课程更便利地开展,实践基地的位置距离又不能太远,因此,寻找一小时车程范围的区域比较合适。

除了距离以外,还要考虑的是附近的教育资源,我们希望除了劳作以外,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半小时车程范围内有更多的研学资源,例如博物馆、名人故居之类,让学校的“绿色研学”更丰富多彩,孩子见识更精彩广阔。所以我们把目光放在了高明区和三水区,经一番实地考察以后,最终选定位于三水区白坭镇的产学研现代农业园区,从学校出发,需要45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又是在西江之畔,土壤和水质都很好,非常适合开展农耕技能的学习。同时,在园区的周围有“粮食博物馆”、“七彩花田”、“康有为故居”“陈氏家祠”等研学资源。这为后续设计多元的研学课程提供了很好的硬件保障。

2.定区域,让农耕体验“行得通”

确定好地点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确定农场合适面积。学校要结合学生人数和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要思考以下几点:

第一考虑是租金和管理成本,不能超出学校的承受范畴。

第二是考虑面积太大会不利于落实活动。

第三是考虑到要兼顾中医药特色和劳动技能的多样化。

综上考虑,学校在产学研现代农业园区的中心位置租赁了一块5亩的地,规划成四个区域,分别是稻田区、蔬菜区、果树区和草药区。满足水稻、四季蔬菜和岭南地区常见药草的种植和采收。学校每月一次实地活动,每次大约100名学生参与,按不同的年级段安排不同的系列活动内容,孩子们在其中浇水、除草、翻土、收获,忙得不亦乐乎,收获满满。实践证明,面积的设定和区域的划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活动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定名字,让农耕体验“有意义”

当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起来了,改名字提上日程,一个有内涵、有意义的名称就是一种教育。所以,学校发动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经过一番讨论和征集,最终以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命名为“躬行农场”,让孩子们明白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探索发现。

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躬行农场的创建实现了“白燕有点田”,为学校中医药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探究给予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农场的落成启用,使白燕的孩子在校内外播种希望的种子,用劳动的双手,唤醒泥土的力量,在快乐中成长,把“躬行农场”建设得春华秋实,四季皆美!

4.定课程,让农耕体验“浸润式”

田园即课堂,种地即学习,种地就是种德,种地就是树人。躬行农场实践课程是以传统农耕智慧指引,遵从节气时令安排活动,跟着节气去劳动。

我校的“躬行课程”根据时节和作物的生长期,分成了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进行安排,例如本年的春季学期为同学们规划了五场活动,惊蛰时节,我们举行“春耕节”,接下来的谷雨、小满、端午、小暑,分别是“插秧小能手”、“田间小管家”、“一起长大的禾苗”、“丰收的日子”等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

例如,今年3月,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躬行农场”开展了“春耕节”活动。活动中,同学们体验耕地翻土、培育水稻秧、种植西瓜苗、采摘药草……活动现场,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孩子们撸起袖子,走下田地,体验在土地上种植粮食的辛劳与乐趣。“参加完活动感觉特别开心,因为和小伙伴一起体验了培育西瓜苗,采摘番茄、犁田,特别是在犁田的时候,最需要团队精神,我们学到了有趣又实用的劳动知识。”学生李*琪表示。像这样的农耕劳动,让劳动教育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小农人”做出了育人大文章。

我校躬行农场系列课程的设计,始终坚持念好“六字诀”:

一是“真”。“躬行农场”系列活动设计伊始,就将让学生们体验到真实的劳动场景,纳入首要设计目标。在每次活动中,真劳、真动、真感受,在真实体验的前提下,辅之于老师的提点和引导,从而达到在劳动中获得感悟的教学初衷。

二是“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有设计活动中,融合了大量对劳动背后的思考。结合课内学习内容、相关历史故事、配套科学知识等,做到让学生的劳动体验不仅仅提留在操作和技术的表面。

三是“全”。以农耕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若要获得较为立体的认知和较为全面的经历,务求让学生们体验到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全貌和劳动操作的全流程,以参与水稻种植为主线,让学生到从整理地块到最后的装袋成米的全过程中来,所获得的经历才是真实而有效的。

四是“统”。“躬行农场”的活动内容,虽为户外活动,但始终力求高设计感、高引导性,让学生所参与的活动具备系统性,知识具备完整性。从而便于劳动习惯在非课堂时间的持续。

五是“实”。在每次活动之初,均设计有室内学习的研前理论课。让学生们首先获得理论化、感性化的认知,再通过相关实践,得以深化和提高。

六是“续”。从课程周期角度来讲,劳动教育应该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劳动应该和日常生活及行为习惯紧密相连,绝不是与生活脱节而独立存在的。“躬行课程”在引导学生努力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了长期化、可延续的劳动意识的渗透教育,力求在非课堂时间,孩子们也能积极劳动、乐于实践。

综上,念好“六字诀”,让田园课程“落地”,既可以让农耕文化得以保护和更好传承,还能让孩子体验劳动、感悟成长,从而体会劳动的意义,认识劳动的价值,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

5.定时享,让农耕体验“有意思”

劳动之所以快乐,是来自于劳动的成果。我校为了让学生享受劳动成果,根据农场收成的情况,多方面地开展“享劳动之趣,品劳动之乐”的系列活动,把烹饪、采摘、晾晒、手工制作等进行整合。

通过社团活动和大型活动,为孩子提供体验和展现的机会,例如,学校在5月份举行的“绿色文化节”,将把躬行农场出产的农产品与全校一同分享,在此活动中,孩子们实地展示各种劳动技能,现场制作五花茶、制作手工药皂等。这些活动让“知行合一”落地生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守德崇劳人才。我们始终脚踏实地通过让学生感受劳动幸福,给予学生更多阳光雨露滋养,学生也在泥土里学会耕耘,在烟火气里体验生活,在指尖打开大千世界,成就幸福完整的美好童年。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为了让学生上好劳动教育这堂必修课,尤其是填补城市学生农耕劳动“空白”,我们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创造性地拓展田园课程并通过“五定”举措让农耕体验“落地生根”,开创了“泥土香草药香稻花香香飘四季;播种美耕耘美丰收美美润一生。”的新样式,用研学的方式延展了劳动教育的空间。在中草药种植特色的带动下,构建起了“校园、家园、社园、田园”四园联动的劳动教育体系,给孩子提供了完整的劳动经历。劳动教育的特色之路,我们还将一直走下去,未来将继续开发和拓展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佛山市白燕小学 何健敏)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