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教育微信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4-04-17 浏览次数:1651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经过全国各地推荐、专家复核等程序,最终确定了100个案例入选。其中,黄冈市红安县永河小学案例《因地制宜开展“种豆得豆”劳动教育实践》榜上有名,是湖北省4个入选典型案例之一。一起来看看这所小学如何将劳动教育实践开展得有声有色——
近年来,红安县永河小学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以“整体规划,分层推进,学科融合,劳动育人”的发展思路,经过反复探索实践,不断调整课程实施方案,设计了“1+N”劳动实践课程规划,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种豆得豆”实践育人体系,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育人成效显著,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资源开发:根在生活
永河小学以劳动课题为依托,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主阵地,开发了特色劳动教育实践课——《豆课程》。围绕“大豆一生”,开展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系列“豆”主题的生产劳动。在此基础上,学校持续实践和不断改进,已经形成包含“日常生活劳动、豆课程、油菜课程、蔬菜种植、读出一本书、社团活动”等具有地方特色课程内容的“1+N”劳动实践课程规划。
实践活动:劳在身边
永河小学开发了红领巾蔬菜种植基地和园丁蔬菜种植基地,每周三下午全校开展劳动实践课,组织孩子到基地开展生产劳动;每天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日常校务劳动,下午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开展一个小时的社团兴趣班,社团实行自愿选班,人人参与;每月结合德育活动开展一次社会服务性劳动;每月开展《读出一本书》的阅读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阅读收获,形成物化成果。每年寒暑假,学校会布置假期劳动实践作业,让孩子们在假期动动手、出出汗,这样的分层推进,使劳动与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学习生活,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成长的一部分。
育人环创:乐在校园
学校最好的校园文化是有育人功能的环境创设。在永河小学,曾经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学生值日、临时劳动,被校园服务岗代替;学校社团活动,多了贴近生活的内容与主题;教室和楼道,是学校最富生机、最具个性的校园文化展台与看台。
在油菜花开、大豆丰收时节,教室里、楼道中,随处可见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表达。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因劳动而生动——语文作业不只是机械的重复训练,为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写邀请函、写倡议书、写演讲稿、写解说词、写说明书,口语交际更是无处不在;数学作业成为完成劳动的重要环节,测测面积、称称重量、算算产量、确定价格、统计收入、合理分配,不用老师特别布置,孩子们在劳动中自动学数学用数学;画海报、摆造型、唱丰收、诵劳动,母语英语切换,从读出一本书到种出一本书……孩子们忙忙碌碌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将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巩固运用。
体系构建:长在课程
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永河小学结合学校特色,已构建起了“种豆得豆”实践育人体系——以“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付出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为基本理念,以“实践课程+劳动环创+发展评价”为基本内容,以班级、校园、家庭为育人平台,以实践、管理、评价为基本途径,着眼于全体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发展,培养身心健康、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好少年。
学校育人课程包含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开发形成的“日常生活劳动”“红领巾服务岗”“豆课程(夏秋季)”“油菜课程(冬春季)”“红领巾菜园”“读出一本书”“社团活动”等,分年级设置,定时间定主题,师生全员参与。
育人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如劳动实践基地之“责任田”“自留地”、校园文化栏、楼层读书角、广场与小树林、楼道与教室。软环境则是学校固化的德育、文体、劳动周等综合育人活动。
育人机制则包括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等,活动虽多,有条不紊。学校结合“种豆得豆”育人理念,从生动的红安民间俗语中得到灵感,以“灵性豆”、“聪明豆”、“跳跳豆”、“美丽豆”、“能干豆”五豆指向五育,设计评价方案和评价工具。学校家委会和家长志愿者们也在实践育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今劳动教育已成为永河小学全体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全体教师自觉的育人行为和意识,也成为全体家长参与和配合学校育人的切入点。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上耕耘,劳动本身便是育人沃土,劳动教育让学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就是劳动教育最饱满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