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思想政治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4-03-01 浏览次数:22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教育部研究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劳动教育途径”部分要求“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并且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政治)列在各学科之首。思想政治课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德育性、社会性、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在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教师应从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出发,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际,在融入途径上可从科学制定目标任务、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法、实施多元评价等四个方面入手开展教育教学。
一、全面理解劳动教育内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纲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倡导全社会要树立尊重劳动的态度,形成诚实劳动的思想观念;具有突出的社会性,是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实践性,要求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以动手实践为主,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建设世界。
这些论述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是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遵循,大致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的规定:
第一,从劳动教育的本质上看,劳动教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活动,纯粹的理论活动和脑力活动都不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应该体现理论与实践、知和行、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特征,是劳动知识与技能培育、劳动思想教育、劳动实践锻炼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实践性、思想性、社会性是劳动教育的基本性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
第二,从劳动教育的外延上看,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包括生产、生活和社会服务领域,可以是普通的劳动,也可以是专业性的劳动,还可以是纯粹技术性的创新性劳动,包括家庭性、社会性、服务性劳动,涵盖个体、家庭、国家、社会等多个领域。
第三,从时代性上看,以新的劳动产业、劳动形态、劳动技术为载体,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劳动的知识性、创新性和社会服务性内涵,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的养成,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的劳动能力是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科学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
首先,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实践活动为基础,坚持日常生活自理,学校劳动常态化,带领学生定期到工厂、农村劳动,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其次,在强调实践性的同时,也必须注重主体性、创新性和社会性,突出劳动的教育意味,科学设定劳动教育的高阶目标和任务。也就是说,劳动教育不等于体力活动、技术培训,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和纯粹的特别是和专业有关的技术操作都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除了让学生出力流汗和掌握一门必要的生存技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实践创新,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意志坚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团结协作、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可贵品质,这是劳动教育的高阶目标,是知行情意综合提高的过程和阶段。
因此,教师必须区分劳动任务与劳动教育任务:劳动任务是日常生活状态的劳动,它的出发点是客体,是模仿和结果,侧重于重复性的经验操作,而劳动教育任务则是侧重劳动的教育目标,它的出发点是主体,侧重于反思与创造,以及丰富的心理体验,强调的是过程和境界品行。
为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应以劳动教育任务为引领和动力,结合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构建反映劳动教育本质和内容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优化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元素
思政教师要紧紧围绕着劳动教育的性质、中学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要求精心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
根据《意见》,新时期劳动教育内容包括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劳动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践行,劳动法治的理解和运用等。《意见》指出,初中学段要注重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高中学段要注重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这其实就是新时期对中学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范围方向的界定。
《纲要》指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要有重点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整合歌颂劳模、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吸收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因此,《道德与法治》初中教材应该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的内容展开,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在认识自我部分,以自理自立为基础,以家庭劳动、日常生活劳动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展开做劳动、说劳动、议劳动、思劳动的教学活动,树立劳动自立、劳动自强、劳动自信的态度和观念。
在自我与社会、国家部分,以学校的日常劳动、社区性服务和生产劳动为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什么是劳动、为什么要劳动、如何劳动、劳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等较深刻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初步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认识到劳动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影响,初步养成勤劳、负责、吃苦的优良品质,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应该围绕着“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中的体现,阐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等思想,认识“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意义及其弘扬的途径,丰富职业体验,加强劳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劳动法治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态度,培养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观念,依法维护自身的劳动权利。
在经济、政治生活部分,可以结合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设置课程模块,重点阐述劳动的价值、劳动的新形态、劳动与经济生活、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说明这些生产活动背后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重点培养学生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爱国主义情怀和公共参与素养。
在文化生活部分,重点阐述工匠精神,可以结合工匠精神与传统文化、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工匠精神的当代发展说明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突出工匠精神背后的民族精神内涵及其当代发展,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生活与哲学部分,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重点阐述劳动的哲学含义,围绕着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的产生发展、人的认识、人的价值等问题与劳动的关系展开论述,尝试以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行为为主要线索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引导学生体验与思考劳动与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与国家、劳动与人类、劳动与科技、劳动与创造、劳动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科学的劳动观、职业观并养成理性、诚实和协作的劳动品质。
三、精选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路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的联结……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等方式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性质中也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增强学生社会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中,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其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劳动实践。
由于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思想性等特点,它要让学生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感性互动中思考与学会交往的规则与条件,树立服务国家社会的态度,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发展。因此,以现实情境、情感体验、实践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应成为首选,如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模拟法等。
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课堂情境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劳动的价值及其蕴含的情感道德观念。比如在讲解与父母相处的内容时,让学生角色扮演,负重模拟妈妈怀孕时的日常生活情景,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热爱之情和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在讲解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让教师做示范,模拟具有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过程,学生可以一边学一边做,也可以先听后做,体验日常生活用品制作过程的繁琐性、工艺性、民族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进而培养对民族文化和国家的深厚情感。
此外,劳动教育还包含知识智慧、精神意志、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刻内涵,所以,仅有体现实践教学方面的要求并不能完全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直面现实问题,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劳动任务课题化。就此而言,诸如项目研究,探究性、议题式学习也是可以优先考虑的方法。
比如就垃圾处理问题开展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在捡拾垃圾的基础上,设定总课题任务“如何解决校园内乱扔垃圾的问题”,之后依次设置“同学们为什么要乱扔垃圾?乱扔垃圾的同学有何特点?面对不同的群体我们应如何应对?垃圾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面对不同的垃圾我们应如何处理”等子议题,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大数据处理方法对人群分类、垃圾分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不同群体的动因和垃圾分布的规律,进而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该教学任务把劳动与反思、劳动与知识、劳动与自由结合起来,实现了情境、活动、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的有机结合,扬弃了传统的简单性、重复性、低效性劳动实践活动,代之以高质量、高标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也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教育特点,即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对劳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劳动形态的多元化和内涵的多样化,体会劳动的美好和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进而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习惯和品质。
四、坚持多元评价,健全中学思想政治课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主要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多元主体评价。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和角色的作用”,即课程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要重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部分也指出,“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纲要》进一步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鼓励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实践中来,坚持多元评价,促进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完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体系。
作为一门必修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内容考核体系要规范化,把学生日常生活表现、劳动实践表现、中学综合实践课的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评价。
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应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人员、相关的社会人员共同负责、共同参与,可以自评、互评、交叉评价,最大限度地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注重劳动素养的评价,把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考察,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行为和习惯养成,要多采用行为记录、成长记录、情景测试等评价方式,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
此外,还要通过激励机制,落实劳动素养的培养。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观养成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成果的重要内容。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课在进行劳动教育教学时,必须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优化教材和教学方法,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精神、历练劳动技能、认识劳动规则,构建具有思想政治课程特点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从而使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中,经历和感知,体验和生成,反思和总结,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态度。(作者:姬海涛,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