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 发表时间:2024-02-20 浏览次数:3039
2023年,应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之邀,笔者为该校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专业录制了《体育研学的基本概念和课程建设机制》线上课程。下面来看课程的详情内容。
目录
1.体育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分析
2.体育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和课程属性
3.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融合机制和建设路径
4.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及线路规划评价
体育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体育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
目前体育研学旅行的概念并未明确统一,有以下几个观点:
(1)体育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针对地方特色资源有计划有组织举行的通过集体旅游、集体食宿的方式开展的有关体育特色的探究性学习和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校外的体育活动。
(2)体育类研学旅行通过体育使学生回归追求知识、发展自我的最原始途径。
(3)体育研学旅行是将体育旅游和教育有机融合的全新教育方式,体育与旅游相辅相成而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教育,是集体育、旅游、教育、文化等一体的综合化教育新模式。
(4)体育研学旅行是以体育元素为依托,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场地参观和各类实践体验,将旅行与学习有机链接,承担体育课堂教学补充作用的体验式教育模式。
体育研学旅行的发展趋势
体育研学活动能对学生独立品质、身体素质、团队写作能力、知识拓展等多方面综合提高,可以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中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部分课程内容。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国内研学旅行出行人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4%,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接近60%。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仅5%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未来3—5年,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发展趋势:“体育研学+旅游”开启“体、学、游”课外新模式
体育研学作为课外补充课程在学生中开展,旨在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参与的共同体。通过体育研学活动的参与,既培养了学生见识,又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实践证明,与其它研学旅行不同,体育研学旅行所提供的专业基地参观和项目参与体验都是前者所无法提供的。
通过团体参与,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自主能力;通过研学导师的讲解,加强对体育项目和体育知识的了解,增长见识,感受到体育的拼搏精神;在游览的过程中,也起到舒缓学习压力、陶冶情操的作用。
体育研学旅行的特征分析
体育具有开展研学旅行天然的优势,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课程设置能使学生体育素养得以实践,然而受观念限制、资源不足、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类研学的重视与开展程度较其他主题类研学尚处于较低水平。
特点1:具备体育旅游的意义。体育研学参与对象为学生,潜力巨大。体育研学旅行将体育研学与旅游活动有机融合,是包含二者相关产业及配套设施为主而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从这一层面,其具备体育旅游的意义,在挖掘潜在体育消费市场的同时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拉动旅游业消费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
特点2:具备体育教育的意义。体育研学旅行也区别于体育旅游,体育研学的主体是学生,除了体育旅游基本分类中的参与性体育旅游和观赏性体育旅游外,更强调在研学过程中体育知识的获取和体育技能的提高。
特点3:具备专业导师的职业意义。配套的专职研学导师不同于导游,需具备导游的应变能力、专业的知识储备、超强的授课能力,扩大了新型职业的市场需求。
特点4:具备精品线路的开发意义。在旅游路线的开发上,由于参与主体是学生,需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规划适宜的线路,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
体育研学旅行的发展困境
(1)体育研学旅行安全性问题引发家长及学校担忧。体育研学旅行要进行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实操,更易出现学生的磕碰现象,家长和学校虽知晓体育研学旅行的益处,却因担忧孩子的安全问题望而却步。
(2)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性。研学机构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置上不合理,导致整体效果上旅行大于研学。学生家长大部分反映体育研学旅行只是组织比赛,参观场地,甚者与普通旅行无异,体育研学旅行最后成了体育场地参观旅行,过于形式化,在课程研发方面缺乏科学性;课程设计上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使家长在课程选择上存在盲目性,无法抉择时便只能选择收费高、场地名气大的“高大上”研学旅行。
(3)缺乏专业的研学导师影响体育研学旅行整体效果。由于体育研学旅行的起步较晚,行业内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研学导师资格认证不规范,使一些机构为了赶上这趟新兴事物的“顺风车”,在没有具备相应从业人员的条件下就匆匆上阵,从现有体育研学导师队伍的来源来看,绝大多数为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导游、拓展教练、退伍军人、基地培训教练等,引发的问题是要么只侧重“学”,具备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结合,偏重教化,要么只侧重“游”,实践理论充足却在专业指导上十分匮乏,偏重玩乐。
(4)相关部门政策制定及落实不到位。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在具体的政策制定落实上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政策制定不够细化,使政策执行存在偏差。个别机构打着团队具有专业研学导师指导的幌子吸引学生群体参与等政策制定及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体育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和课程属性
体育研学旅行的定义研究
【基于政策规约的定义起点】
(1)2016年11月30日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2)2017年9月27日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3)2016年5月6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4)2022年3月25日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基于课程论的方法论】
现代课程理论:泰勒的现代课程原理揭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活动课程理论:杜威提出的以“社会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三大教育原则为主旨的活动课程论,研学实践教育被定义为“活动课程”。
实践型课程要素:情境、活动、工具。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型课程。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研学旅行是新型校外综合实践教育课程,本身兼具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之双重作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研学旅行课程具备很强的包容性与综合性,在研学旅行中加入体育类研学旅行课程,以体育元素为基础,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体育研学旅行的定义】
体育研学旅行是以体育与健康元素为要素,由教育部门和学校针对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有计划有组织举行、并在研学导师的引导下通过场地参观、观摩赛事、技能训练及各类实践体验,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承担体育课堂教学补充作用的探究式与体验式相融合的教育创新模式。
体育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
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归属问题较为复杂,根据《教育学原理》主要课程分类方法,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确定其课程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归属于第一类的分科课程和第二类的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学科课程则强调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都是针对课程内容而言的,其分类内涵基本一致,但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特殊,又同时具备第二类的活动课程的特点,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属于体育学科的活动类课程。
同时也属于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任务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属于典型的拓展型课程。
社会分工最大的价值意义在于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做。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属于研学旅行课程的一个下属分支,与学校体育课程相比而言,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与活动实施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因其特殊性,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维度上应该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单凭某所或几所学校联手是难以完成这一系统性工程的,所以依托社会专业机构来实施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设是最佳的选择。
体育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
体验类课程综述:体验类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体育与拓展运动、劳动与创业、集体生活等方面, 主要体现劳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学科在研学旅行中的作用,借助现代生产方法和技术、身心发展理论和方法,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团队拓展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军营、体育训练基地、现代生产企业等场所,通过从事生产劳动、军事训练、团队拓展、职业体验、体育培训等形式,达到身心体验、精神提升和团队协同等目的,培育自我发展、健康生活、勇于拼搏、团队合作等素养。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融合机制和建设路径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与竞技体育融合
竞技体育:sport
竞技体育属于体育活动范畴,其最明显的特点是追求运动成绩的最大化,即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潜能,不断突破和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要求运动员在遵守竞赛规则的前提下必须分出胜负,倡导“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培养人较强的竞争意识,重构一个人或团体的文化价值观。竞技体育以培养具有运动特长的高水平运动员为主要任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化,过分强调身体教育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往往对广大青少年成长不利甚至会造成伤害,绝大多数青少年需要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而均衡的教育,长期从事竞技体育的青少年往往会产生身体与心智教育价值的冲突,不利于提高综合素养。
竞技体育育人价值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在培养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强国强种、提升国际地位及话语权等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活动不能比拟的价值,所以在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与竞技体育融合,避害就利,使竞技体育的育人功能与价值根植其中,充分发挥作用。
运动训练是实现竞技体育开展的基础,中小学生处于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掌握丰富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其成长大有裨益。设置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时必须考虑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康复保健学、营养学以及常见的运动项目专业学科课程,这样才能真正充分融合竞技体育的学科育人价值,提高育人效果。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体育融合
学校体育:School sports
学校体育看似和运动密切相关,但属于教育范畴,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学生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通过身体运动和卫生保健等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并与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掌握运动技能与健康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
小学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激发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小学阶段学校体育主要贯彻的是“健康第一”和“快乐体育”的思想,所以体育课程设置主要以趣味性项目为主,如队列队形、徒手操、少年拳、轻器械体操、乒乓球、跳绳、翻滚攀爬、走跑跳投、游戏类等,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身体活动的基本能力。
中学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掌握一定的运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增强体质健康,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中学阶段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激发运动兴趣、挖掘运动潜能、培养运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黄金时期,所以体育课程设置倾向于专业化和竞技性,如田径、体操、游泳、武术、三大球、三小球等项目,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要求明显高于小学阶段。
设置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时应参照学校体育课程的特征,分学段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课程,有机融合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提高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与社会体育融合
社会体育:Social sports
社会体育属于体育活动范畴,是对应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体育概念。社会体育是指社会全体成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参与人群非常之广,包括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城镇居民或乡村农民,不受年龄、性别、爱好、职业等影响,都可以参与其中,甚至残疾人都可参与,所以社会体育为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社会体育看似非常庞杂,但有其自上而下规范的组织管理与运作机制,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体育局中的相关部门对社会体育进行宏观管理,人民团体中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部门负责,体育集群或社团承担和落实具体活动,最终由个人、家庭、锻炼小组、单位、街道社区、村委会或健身俱乐部承载实施。近些年,体育院校及各地体育局培养和输出了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会体育乃至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会体育涉及的运动项目很多,其中就有部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项目,还有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更多的是健身操、舞蹈、太极拳和一些娱乐杂耍类项目,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正因为此,每个人只要有意愿参与,总能找到适合自己锻炼的项目,总能达到增强体质、丰富余暇生活、缓解压力、调节社会情感、丰富精神生活等目的。
社会体育之中的许多项目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诉求,而且可以提供很多体育课程资源,所以将其引入到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中来,构建融合发展机制,有利于提高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质量。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与体育游戏融合
体育游戏:Sports games
体育游戏亦称活动游戏,是身体运动和规则游戏的有机结合体,更是体育教学内容、身体锻炼和娱乐的方法手段之一。体育游戏的内容多以较为人知的体育赛事为主,而且大部分体育游戏要求以运动员的形式参与其中并在一定的情境或规则下分出胜负,体育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与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游戏寓教于乐,寓德于体,融体力与智力发展于一体,尤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与价值。体育游戏早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众多体育院校中得以广泛开设,在广场健身活动中也屡见不鲜,去除竞技性较强和难度较大的体育游戏项目,抽选出娱乐性强而难度较低的项目,融入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
体育游戏主要有健身、娱乐、教育和社交的四大功能,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智力、培养遵守规则和良好品质、促进交流合作、缓解学业压力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按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分类,体育游戏主要分为各种接力追逐、角力角斗、传递抛接、攻防争夺等;按身体素质进行分类,体育游戏主要分为竞速类、竞力类、灵敏类、耐力类等;按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分类,体育游戏涉及面更为广泛,可分为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类、游泳类、三大球类、三小球类、民族民俗项目类、极限挑战类等等。除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所涉及的体育项目之外,体育游戏还涉及到了一些很有锻炼价值的体育项目,对其加以规则化和规范化,引入到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中来,构建融合发展机制,有利于完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设。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路径
(1)加强宣传,达成共识。体育研学旅行属于全新的教育实践课程,要做好广泛宣传与贯彻执行工作,才有可能使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落到实处。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家长,要征得家长的同意、理解与支持,并与校方达成共识。
(2)地域配合,资源共享。体育研学旅行需要的课程资源较为丰富,中小学校的体育校本资源十分有限,必须依托本地甚至临近地区有利资源来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所以开发与利用当地体育课程资源并构建相邻地域之间体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精心组织,多元联动。体育研学旅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比较复杂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政府首先要对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进行统筹部署,然后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课程建设。
(4)强化管理,明确职责。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性,学校或基地必须在整个活动中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实行监督管理制度化,采取安全事故问责制,构建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的责任追究机制。
(5)科学评价,以评促建。课程评价主要任务是对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等重要环节作出的综合性评判,就是测量学生学业的预期目标完成情况、选择与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监督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分析反馈信息提供决策依据等。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及线路规划评价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基本要素
课程实施评价,指的是在课程发生以及持续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为了能有效地利用分配给学生的时间和资源,必须要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以及课程实施过程进行价值判断,这一判断的过程被称为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如何改进和提高该课程,需要的是“过程性评价”。课程实施评价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评价一个体育研学旅行教育活动的价值与效果,根据体育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价值定位与实施取向,采用整体视角评价研学实践教育课程较为适合。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框架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框架是一个从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到反馈要素的循环圈。具体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体系包括5个要素、11个具体维度以及28个关键观测点,该评价体系基本能够覆盖研学旅行课程从活动前、活动中到活动后的全过程,较全面地覆盖了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实施的评价要点。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理论上的分析结果,仍需通过实践测评手段进行深入探索,如把关键点转化为更为具体的测量题项,用更为敏感的指标去反映各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点的意义,再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得出维度和聚类项,最终实现将上述指标体系纳入实际测量中,进一步评价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仲文 甘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