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如何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构建本土化全域研学实践特色课程体系?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发表时间:2024-01-24    浏览次数:3043

依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开展的研学实践是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有关精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大思政”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塑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施中,需要不断研究并克服诸多问题,规范研学实践课程以使其育人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一、中小学研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地中小学都积极结合本地区研学实践资源情况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基本呈现出了因校制宜“一校一策”面貌。但面对区域研学资源丰富、涵盖领域广泛的情况,研学实践课程“一地一计”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不够完善,研学实践课程建设尚且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会层面:研学实践诸多乱象依然存在

由于研学实践需要组织学生离开校园而走进各类场馆、企业、基地,往往需要具有资质的相关企业和单位与学校共同参与。此过程中,不合理收费等趁机敛财行为有之,也出现了一些场馆、企业、基地借助研学实践的噱头进行自我宣传或营销。其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较少考虑学生学得方便、学得充实,致使研学实践动机利益化,商业气息过重,研学活动沦为了诸如名校名企名基地打卡的休闲旅游观光活动,所要达成的立德树人目标难以落地。

(二)学校层面:研学实践重数量叠加而轻内化提升

各中小学在实施研学实践课程开发时,把关注重点放在了以量取胜上,停留在学生参与度和利用研学资源类型与数量的覆盖度上。一方面,不同研学实践资源开发利用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不深入,缺乏以学习者为中心对研学资源系统梳理与整合;另一方面,对研学实践中学生是否自我任务驱动、积极深度有内涵地学习关注不够,重参与而轻深研和内化提升,本土特色研学资源潜在育人价值基本处于沉睡半沉睡状态。这制约了研学实践活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等育人功能的真实发挥。

(三)课程层面:研学实践重活动属性而轻课程属性

各中小学更倾向于把研学实践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活动,而缺乏活动课程化的意识和追求,从课程角度出发系统思考研学课程理念与目标、内容与实施及评价等基本空白;研学实践与学校课程脱节,难以形成课程育人的“组合拳”。尤其对学生在研学中真实体验的追踪与评估缺位,缺少深度育人的立场和视角,对学生研学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等也缺乏认真梳理和评价,学生在一次次的研学实践中是否获得了一次次的自我完善与超越,也缺乏必要的数据或案例予以清晰说明。这同样制约了研学实践活动品质和育人效果的提升。

二、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的规范与提升

研学实践正是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生产生活场景为核心开发的原生态、实践性教育课程。高规格、高品质的研学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中涵养家国情怀,实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规范又突出育人价值

研学实践活动因中小学生而开发设计和实施,所以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立场。

为利用好本土资源推动学生素质发展和思想道德建设,天津市教委早在2015年就下发了《市教委关于建设天津市中小学生实践课堂的意见》,就“实践课堂”的类型、活动时间、组织与管理、资源单位的认定与推荐、经费保障等作出明确要求。

此后,市教委下发了《市教委关于认真做好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市教育两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沟通机制的通知》《关于发布天津市首批大中小学实践育人一体化精品线路的通知》等文件,其核心要义,一方面强化对研学资源供给者的筛选审核并面向中小学正式公布,坚决克服相关单位借机乱收费、搭便车自我营销等乱象;另一方面,强化研学资源供给者所提供的各类活动所承载的爱国爱党、树立“四个自信”、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意智慧等独特价值,突出研学实践的育人功能。这为各区各中小学规范而有品质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性依据。

(二)挖掘本土特色研学资源,推动研学实践提质量增内涵

天津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者,作为北方经济中心、重要港口和旅游城市,拥有诸如周邓纪念馆和大沽炮台遗址等众多博物馆、展览馆,以及五大道风景区、大飞机大火箭、国家超算中心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还有绿色农业以及海鸥手表厂、石油化工等诸多农业工业研训基地,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众多高校等丰富的本土研学资源。这些独具地方特色与优势的资源为天津市全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津市各区各中小学在天津市教委、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结合本校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生活环境与阅历、个性特点与兴趣特长,以及成长需求等,从众多资源中筛选出学生们易操作实践、能反思提升、贴近生活和在校所学知识的资源供学生们选择。这种做法在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建立了较为理想的互动生成关系,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得开心,学得扎实也学有所获。

(三)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化,突出基于评价的学生成长

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把研学实践活动纳入总体课程方案和计划中,并通过市教委“四不两直”督查、各区责任督学常态化督查、畅通学生及其家长咨询投诉监督渠道等多种方式强化各中小学规范落实课程方案和计划的主体责任。

各中小学在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互学互看、相互借鉴,都在不遗余力地强化本校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其中,研学实践活动作为课程予以顶层设计与统筹是各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该类课程开发中,不仅普遍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导向,而且充分结合研学实践资源自身属性与特征,及不同区域和学龄段学生自身学力特征等因素,系统考量与安排评价目的与主体、方式与指标、结果运用等评价要素,以评价促成研学实践课程育人功能切实落地。

三、天津本土化全域研学实践课程探索与实施案例

天津在充分认识当下研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本土化研学资源特色禀赋,以及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需求等因素,大力推动研学实践课程务实多元、精致有效实施。尤其是基于大思政课建设,进行渠道创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时空研学活动。

在线上,通过“你好天津”、“心动一课”、天津市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等一些列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的研学热情,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研学目标——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在线下,结合本土特点,严格审批建立了一大批分布于各个区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研学实践基地供全市各中小学校学生自主选择,且每次活动都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由此,就形成了渠道、资源、经费等全方位保障,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研学实践需求和喜好,有助于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

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示范区,承担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职能,其以基础教育改革示范核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为试点,强化研学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与系统实施,深度整合本土生态、文化、旅游、科技、文创等研学资源特色与价值,深入开展以全时空、全学段研学为主要特征的全域研学实践探索,推动研学实践高品质发展。

(一)以课题研究推动研学课程规范实施

中新生态城教体局申报了教育部规划中心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研学实践是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教体局以此为抓手,联合社会局、科技局、环境局等单位开展了一系列以生态城区域研学资源为中心的研学实践活动;同时还组织了基于“全域研学”的区域课题申报,邀请天津市教科院综合实践活动专家进行顶层设计,调动区域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就如何开展适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需求的区域研学课程进行扎实的实践研究。随着课题研究的进行,研学实践课程的理念、师资素养要求、场景调研与课程设计、课程活动系统反馈与调整、课程实施的配套方案、课程效果的定期评估与课程基地挂牌摘牌机制等都进行了探索和规范。

以课题研究方式推动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不仅将区域的社会性研学课程与校内的学堂课程相结合,也将理论与实践、反思与优化相结合,将“全域志愿”“全域科普”与“全域研学”相融通,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视野,也有力地规范了研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和高质量开展。

(二)发挥相关平台导流功能,拓宽研学实践渠道

为突出研学实践资源的可及性、便利性,探索发挥相关平台的资源导流作用是很重要途径之一。天津中新生态城各校利用共青团中央的志愿汇平台报名组织功能,由优秀志愿组织者联合教育专业人士,在全域研学课题组的指导下发起系列研学实践活动,如在全国首个生态日组织学生开展“体悟城市发展小手拉大手”研学活动,学生们参观了天津中新生态城十五周年纪念展并进行生态志愿者宣誓;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组织学生线上游览中国航天技术成果展,感受中国物理科技的强大,学习航天精神。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滨海泰达中学以自建“迷你文博馆”为载体的文博课程实施中,指导学生“线上逛故宫”——通过故宫博物院网站上的“全景故宫”平台认识文物,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利用平台的资源导流功能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解决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有利于节省成本和简化规范研学课程组织实施,增强研学资源供给的可及性和学生研学的自主选择性,深受学生及其家长青睐,大大提升研学实践的吸引力和效益。

(三)政校社企联动,促进研学实践活动共商共享共建

天津中新天津生态城立足区域部门联动思路,由政府牵头组织协调教育行政、社区、场馆、企业等共商共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课程资源,实现了信息与资源共享,最大限度保障了区域内中小学生研学实践需求。比如中新生态城的第二片区积极响应政校社企联动精神,将临海新城整个区域的相关事业单位、博物馆、科技企业、社区居委会、商场等单位联合在一起,在生态城教体局课题组的指导下,在李锐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许军名师工作室的积极带动下,共同结合各自的资源禀赋特点开发研学实践课程资源。他们的热心参与下,一大批工匠人才和政工师利用研学平台和学生们亲密接触,发挥了非常好的专业引领、价值塑造作用,为学校开展更常态化、更精细化的研学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重视评价以强化研学实践育人功能

为更好监控研学实践育人成效,天津中新天津生态城探索构建起“多主体参与-实践性导向-质性评价为要-个性化展评出亮点”的研学评价机制。学生、老师、家长、研学资源提供方都作为评价主体参与研学实践学生评价和活动课程评价。评价充分考虑研学的综合实践性和动态生成性,坚持实践性导向,以质性评价为策略。比如去往十八街麻花研学基地学习后以评价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个麻花过程中表现出的珍惜粮食、尊重规范与程序、善交流乐分享的精神品质为主;去往泰达园艺草花基地学习后以评价学生自己动手分栽一盆绿萝过程中表现出的爱护植物、节约盆栽土、乐于虚心求教和勇于实践等价值观念为主,等等。返校后,还要组织学生召开亮点成果总结汇报会,围绕自己的研学作品和体验感受谈体会、说认识。

对研学实践活动后的评价反馈的重视和规范,真正促使学生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带着成长的希望参与研学,真正有益于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从而使研学实践成为服务学生、助力成长的货真价值的育人课程。(天津市政研会供稿,作者:李锐、许军,单位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滨海泰达中学)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