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发表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2746
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伴随“双减”落地,湖州市各中小学围绕“生态劳动”教育主题,踊跃探寻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科学开发策略,努力推动劳动教育资源走向主体式、实践型以及沉浸式的方向。
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在一年实践中,不仅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每周进课堂要求,开展“三真三实”的劳动课堂教学研究,更从学校的办学理念“爱的教育”本质出发,挖掘生态劳动教育所蕴含“爱自然”“爱社会”深度目标,积极开发“生态+农场节气耕植”“生态+科技创新实践”“生态+传统工艺传承”“生态+校本职业体验”“生态+城市场馆服务”等N种劳动路径,构建了校本化生态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在多样态劳动实践中认识与完善自我、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
生态劳动·农场节气耕植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学校在原有校本节气课程《爱山·爱水·爱节气》基础上,融合节气文化和生态劳动教育,开发并实施《跟着节气去劳动》校本课程。该课程从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农耕劳动、手工制作、自然观察、食育等角度进行探究,重点探求节气中的农耕文化与《劳动》课程中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的融合路径。
一年来,学校先后在凤西、仁皇、奥体等校区打造了小星星农场、智慧农场、AI·奥农场。由校劳动教研组牵头梳理“二十四节气”农事歌、蔬菜种植建议、生态劳动拓展活动等资料,指导各校区劳动实践。各校区根据学生实际自主选择蔬菜种类种植,整合1-2项节气拓展活动开展实践。如在“雨水”时节,学校就组织学生开展白菜、土豆种植,同时还拓展“雨水探究、雨水收集器制作”的跨学科项目;而在“清明”时节,学校就组织学生种植蚕豆、蒜苗,并开展做古法青团的课外实践活动。各农场种的蔬菜以1-2个月为周期,从种植、养护到采摘,全过程由学生管护并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反思。这样的融合实施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的同时,更感受岁时节令的智慧与农耕文化魅力。
生态劳动·科技创新实践
新时代劳动倡导体力和脑力的结合,是身体、情感、思想等机能要素的高度统一配合,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学校借助“生态+科技创新劳动”实施,希望学生建立既爱动手、又爱动脑的劳动品质。在该目标指引下,学校深度实施了“智能”“智行”“智想”劳动·科创项目,开展了《智慧农场变形记》《纸板回收大“智”造》《一次性用品调查与再利用》《长田漾水环境生态追踪》等多个项目。
以《农场变形记》智能项目为例,以“校园农场主招募”情境入项,以“如何设计并打造智能、高产的校园农场”为驱动性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在劳动过程中,又链接语文、科学、美术、数学等学科知识,对种子生长参数进行观察、测量、记录等,并搭建大棚、喷灌、雨水收集等现代装置,让“种植”变成不单一的劳动过程。尤其是其中一项任务“改造耕地锄头”,更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锄头耕地吃力原因-确定改良思路-设计带轮锄头-改变锄头耕地面-制作新型锄头模型”的过程,并邀请校外农场主作为“测评师”来对改良的锄头做出进一步指导。整个项目中,学习任务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有效推动学生从“广域的劳动”向“深度的劳动”转变,最终让高质量的劳动学习成果得以落地。
生态劳动·传统工艺传承
湖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尤其是传统手工艺制作是湖州非遗项目中的瑰宝。但伴随时光流逝,年轻一代学子对湖州传统工艺的了解逐渐式微。基于此,学校以“生态+传统工艺传承”形式,开展“湖州笔”“湖州镜”“湖州扇”“湖州风筝”等非遗项目研究,通过调查走访、设计制作、传承人进课堂、非遗文化宣讲等形式,引领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技术的精湛,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
以湖州铜镜项目为例,就从历史、铭文、花纹、古法制作、创新设计、未来改良等多个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尤其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邀请湖州铜镜收藏大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更加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类劳动实践项目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即时刻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工艺背后精益求精的劳动智慧、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与追求卓越的探索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传承并创新传统工艺的主观意愿。
生态劳动·校内职业体验
“生活本位”一直是爱山小学遵循的劳动课程实施态度。实施生态劳动教育以来,学校努力思考如何在原有学生家庭劳动、班级劳动、校园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更高的生态立场。
“一粒米”项目由此诞生,学校以“一粒米的故事”串联学科,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语文学科讲述米粒有关的故事,数学学科精准称量一粒米的重量,科学学科探究一粒米的成长过程,音乐学科吟唱丰收的歌曲……而劳动学科,则通过职业体验的形式,创设食堂“小桌长保洁岗”“大眼睛督察岗”“营养餐速递岗”“餐委会议事岗”等,让不同学段学生参与不同能力岗位,与后勤的叔叔阿姨们一起为全校同学们服务,“沉浸式”管理、服务食堂。在此项行动中,学生不仅主动探寻“米粒”生长规律,更建立了物尽其用,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懂得“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生态劳动·城市志愿服务
《湖州市生态劳动教育实施指南》这样建议:鼓励学生以学校、地域为主,参加有趣味、生活化、有当地特色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创造生态产品,满足他人需要。基于此,学校鼓励学生在寒暑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崇贤仁爱”场馆服务课程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走进图书馆、古树木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湖笔文化馆等,参与文化讲解、环保义卖、场馆维护等劳动实践活动。今年4月,学生就围绕“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群的历史文化、现今状态、未来发展开展深度研究,并组织“环保作品爱心义卖”活动,为街区原住民购买鲜花等。而在“湖州古树名木”场馆服务中,学生就长期作为古树木博物馆小小讲解员,为来访游客介绍各种家乡古树的生长特性与历史价值。通过此类志愿服务劳动,深度联结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社会,体现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指向“爱的能力”提升。
与生态劳动教育实施的评价建议同步,也与学校学科分项等级评价研究同步,在多元实施生态劳动教育课程时,学校也打造了校本生态劳育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生态劳动能力、生态劳动品质和习惯、生态劳动精神等为评价内容,以课程修习记录、学习过程表现和作品展示等形式,反映学生学习真实劳动经历与实践能力,以“基础值、增长值、创新值”作为等级区分,弱化生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评定。下阶段,学校还将就生态劳动教育“三真三实”课堂范式作进一步深度实践,同时,也将继续创新举措,开发生态劳动与学科关照的整合路径,帮助学生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养,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