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劳动教育如何有机融入体育健康课程?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来源:《中国教工》    发表时间:2023-09-27    浏览次数:2816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我们探讨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式教学提供了科学指引。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先后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对“五育”并举、开展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作了部署。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跨学科融合一直是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探索性课程、实践性活动,在小学体育健康课程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可以切实推进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与互动发展。

一、鼓励创造,在操作中推进劳动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除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外,还应该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入劳动元素、突出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校本课程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运动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对体育健康课程的投入程度。

体育和劳育有着深层的渊源。体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日常劳作,在原始的劳动教育中已经首开了体育的源头。

体育课程中设置多样化的创意体育活动,如民间传统游戏、团队合作挑战等,可以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并从中获得乐趣。

在这些创意体育活动中可以引入不同种类、新颖有趣的体育器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器材的设计和制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器材的制作原理,锻炼动手能力,发挥创造能力,增加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感。如用废旧饮料瓶加工设计“趣味保龄球”项目,用废旧轮胎和纸箱做“四百米障碍”,用PVC 管制作安全又轻便的跨栏架,等等。

如此一来,就将创造性劳动润物无声地融入了体育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劳动体验,能够提高他们对运动的兴趣与专注力。参与器材的创造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体验,可以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达到锻炼身心和加强团队合作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在体验中落实劳动教育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所倡导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创设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和成效。劳动情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是学生体验劳动的重要途径。

例如,“簸箕收玉米”就可以作为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劳动情境教学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25米的用簸箕运输玉米的速度比赛教学,教师不仅强调“快”的竞争,更注重对学生爱护劳动果实的教育。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劳动的实际价值,明白不能仅仅追求速度,更要学会节约和珍惜粮食。

另一项有挑战性的情境教学项目是“独轮车运粮”,学生在运粮过程中,训练力量和平衡能力的协调。特别是在“装车”环节,学生需要发挥聪明才智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会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运动项目背后需要经验和智慧的支撑。

教学活动中,那些有劳动经验的学生,尤其是经常参与劳动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劳动榜样让其他学生感受到劳动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劳动情境教学活动,小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到运动技巧,理解劳动价值,并强化了珍惜、爱护劳动成果的意识。

三、点拨引导,在日常中树立劳动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注重点拨引导、培养劳动观念、强化劳动纪律。通过日常参与适时、适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掌握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劳动责任与劳动品格。

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对于搬运、收拢体育器材要制定相关的劳动制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行小组轮流制。课前进行体育器材的借取、搬运、布置等活动,课后及时清理卫生场地,归还体育器材,对相关的体育器材做好维护。要把日常劳动制度的完成情况纳入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课程表现的重要参照,由此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也可以在体育理论课程中联系与阐释劳动方法和体育学习方法、劳动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劳动精神和体育精神等知识内容,使学生理解劳动和体育之间的联系,增强他们对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认知深度、情感态度,为后续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基础的支撑与保障。

四、拓展延伸,在实践中强化劳动教育

除了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校外的融合性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环境中强健体魄、体验劳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体育课程的延伸,也可以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项目。例如与自然相关的徒步越野、植树造林,与社会相关的参观农场、工厂等生产劳动基地,与文化相关的传统武术、民间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渗透着体育的元素、劳动的智慧。体育教师的现场引导可以让学生切身理解强健体魄与劳动创造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体育之美与劳动之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小学体育健康课程,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劳动,在劳动中享受运动,是符合时代要求和教育规律的创新做法。这有利于推动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同向共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者:陈涛,系安徽省蚌埠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