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发表时间:2023-09-21 浏览次数:3222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共设置10个任务群,其中“烹饪与营养”和“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与食育紧密联系,每一学段均有相应难度的内容设计和素养要求,并提出具体的活动建议。
食物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以食育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可成为食育进入校园的突破口,为劳动课程的落地带来积极影响。
食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与食育均为教育中的大概念,二者不存在绝对的包含关系,但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三方面具有一致性。具体包括:
第一,教育理念相一致,二者均强调掌握正确的饮食观念和饮食行为能力,倡导珍惜食物、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养成关爱他人的服务意识,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意义,由点及面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教育内容多交集,食材拣选、营养搭配、烹饪菜肴、餐桌礼仪、餐具清洁等日常生活劳动,种植蔬菜、养殖家禽等生产劳动,与食物相关的知识宣传、职业体验等服务性劳动等丰富的内容都可以成为食育主题劳动教育的素材。
第三,教育方式重实践,大量研究已经表明,饮食知识这一间接经验并不足以支撑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劳动教育与食育都力求学生在亲身躬行、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真实的学习经验成为学生自身成长的内驱力,强调发挥实践的综合育人价值。
开展食育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崇尚劳动为重要目标。“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在主题教育中要注意强调尊重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倡导积极承担劳动任务、杜绝资源浪费、学会合作劳动等;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劳动知识与技能,具备基本的自立能力;引领学生感悟劳动精神,体会诚实劳动、追求卓越等。
以传承文化为主要导向。在文化冲击剧烈的今天,教育有必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自觉珍惜、保护和发扬中国味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挖掘饮食文化背后的丰富内涵,彰显民族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独特的智慧,例如“饮食有节”劝诫人们饮食要适量适温,进食也应遵循相应的时间规律;“药食同源”提示我们饮食与健康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选择食物时应考虑自身情况并注意食物搭配。
以因地制宜为实施支撑。简单易得的本土食物可以为以食育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而其背后蕴含的地区气候、环境、历史和文化风俗等极具特色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增强家乡认同感,拓宽视野。对本土食物的认同对于减少食物运输中的物流成本和损耗、降低碳排放,支持和推动本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游牧民族盛产奶制品、沿海地区海产品捕捞便利、平原地区适宜种植粮食、高原上能产出青稞等作物。
开展以食育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实施路径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联合教育、财政、卫生、文化等部门,明晰各方职责,形成多层级、多主体联动的共同体;制定开展活动的行动指南,积极开发食物相关社会化服务资源,例如,支持当地种植、养殖的家庭农场转化为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学校提供师资保障,科学引导活动开展。
第二,鼓励学校纳入特色校本活动或课程,教育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瞄准饮食误区、结合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校内外场地资源,充分调动具备特长的教师参与进来。例如通过校园农场的责任分包,举办食物相关知识竞赛,开设烹饪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第三,加强家校联合,保持有效的家校沟通,促进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巩固学校食育主题劳动教育活动效果。例如家长应以身作则,积极学习饮食知识,坚持科学饮食行为,营造健康饮食常态化氛围;定期进行亲子饮食话题交流与食物采买、制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感受和处理食物的机会,巩固学校内以食育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效果,形成家校教育的同心圆,促进教育长效性。
第四,加强媒体宣传和引导,为食育主题劳动教育活动提供良好氛围,创造讨论食物的话题与场景,帮助大众竖立正确的饮食观念。例如策划与食物相关的电视节目,广泛激发民众兴趣;社区结合节日或节气举办与食物相关的特色活动,宣传科学饮食知识,为居民提供实践与交流机会。(作者:刘晓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姚慧,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黄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