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化和旅游智库要报》 发表时间:2023-09-09 浏览次数:4044
近年来,我国科普研学旅游市场发展迅猛,显现出市场潜力大、公益性强、主体活跃等特点。随着中国教育市场需求的不断细分与蓬勃发展,作为以教育为本质的产品服务业态,以质取胜的竞争局势将会更加凸显。
科普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需求量大,产品供给不足
近年来,研学旅游作为一种融合教育和旅游的新型学习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研学旅游市场客群主体从狭义的中小学生不断扩展到包括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以及成年人、老年人等全生命周期群体,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中,科普研学旅游以科学普及为目的,其在游的过程中融入了自然和科学教育,成为研学旅游中发展较快的类型。
2022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是科普研学旅游市场的主要目标群体。科普研学旅游需要以丰富的科普旅游资源和专业的研学条件为支撑。然而,当前科普研学旅游产品主要依托博物馆、科技馆、自然和文化遗产、知名院校等开展,相关设施和场所较为单一,活动空间和类型有限,存在重游览而轻教育的情况,且科普研学课程开发不足,产品供给整体缺口较大。
(二)公益性强,市场监管不力
科普研学旅游带有强烈的科普教育目的,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实践经验、促进文化交流、增强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不能单纯依靠以利益为目标的大众旅游市场调节方法来管理,需要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
然而,目前科普研学旅游在政府指导和市场监管方面尚存在较大空白,相关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规范化不足。科普研学重点不明、内容不实等问题,导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同时,学生群体管理和风险防范经验不足,在游览过程中可能面临安全风险,尤其是一些涉及户外运动和探险类的科普研学项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三)主体众多,行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科普研学旅游市场组织参与主体包括专业研学机构、旅行社、非营利组织、亲子教育机构、留学中介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下属单位等。市场红利和份额增加致使更多机构涌入相关领域,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良莠不齐且高度分散、竞争激烈的局面。
同时,作为科普研学旅游的核心,科普研学人才又极其匮乏。一方面是当前国内科普教育体系仍然不健全,科普研学相关专业较少,行业人才培养储备不足。另一方面,科普研学行业发展水平不高,行业认知度和社会认可度仍然相对较低,企业在科普研学领域投入匮乏,导致人才待遇不高,因此相关人才缺口较大,且人才培养体系很不完善。
推动科普研学旅游有序发展的建议
(一)丰富科普研学旅游产品供给
据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超40%受访者认为目前的旅游研学产品缺乏教育意义,希望市场能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强调体验的产品,以丰富研学课程内容。
日益升级的市场需求倒逼科普研学产品优化供给端——注重内容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同时强调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将科普研学与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相融合,推动科教资源与旅游发展相融合,结合优质的科普旅游潜在资源,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普研学基地;
二是分类分区整合科普研学资源,推动跨区合作,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精品科普研学游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科普研学旅游网络;
三是拓展科普研学旅游的国际合作,鼓励依托跨境旅游精品线路开展科普研学旅行项目;
四是鼓励企业针对不同客群特点,开展创新性科普研学旅游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丰富知识的表达方式,提升产品质量。
(二)拓展旅游目的地的科普服务功能
鼓励旅游景区、度假区等注入“科普元素”,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尤其是自然类旅游景区,结合自身特色增设科技场馆及资源科学知识宣传点。
可通过制作宣传片、(微)影视、宣传手册、解说牌和引导牌等多种形式向游客宣传普及与景区相关的科学知识,全力营造科普氛围。
鼓励各地科技馆、博物馆、专业展览馆、农业综合体、生态旅游区等具有科普教育条件和旅游服务功能的场所结合自身场地与资源特色,加强科普研学课程的研发,因地制宜开设科普研学课堂。
(三)加强科普研学旅游监管及标准化
目前,市场上研学机构遍地开花,科普类型研学产品也层出不穷,但部分产品仍良莠不齐。这就需要从行业标准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指导科普研学产品有效开发,促进研学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需要积极推动在旅游线路设计、解说服务、科普研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二是完善科普研学旅游产品的评价体系,结合旅游体验、教育效果、内容创新等方面开展评估;
三是加强对科普研学旅游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明确准入和经营规则,完善监管机构与行业自组织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四是加强对科普研学旅游行业的舆情监测和应对,确保行业秩序良好;
五是加强对游客安全和权益的保障,制定相关规定和措施,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
(四)完善科普研学人才培养体系
如今,科普研学市场从业人员众多,但目前科普研学的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体系,存在着晋升路径不明确、培养规划不合实际、机制模式单一等部分问题。为壮大科普研学产业提供人才支持,进一步扩大人才储备,需要在人才培养体系化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推动建立和完善研学旅行指导师等相关职业的认证体系,规范认证标准及要求,授权具有科学知识、研学技能及讲解能力的人员,并组织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储备培养科普研学人才;
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考核管理,建立健全研学旅行指导师等相关职业的晋升奖励和资格退出机制,持续优化人才队伍;
三是加强高校科普教育,鼓励高校开设与科普研学旅游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立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四是推动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整合高校与企业所具有的优秀人才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为企业储备专业人才。(作者:钟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朱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书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