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研学巴士 发表时间:2019-11-27 浏览次数:14047
研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展研学,首先要对研学有正确的认识,拒绝形式主义,注重实效。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尤其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弥补了传统课程的许多不足。对于研学的作用与地位应该予以正确认识,把它当做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目前我国研学的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很多思想、认识都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比如说,有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含义认识不清,把两种学习方式完全对立起来,存在着重研究性学习轻接受性学习,甚至有以研究性学习否定接受性学习的倾向。一些教师片面理解研究性学习,认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探究。本来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问题,却偏让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
研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调整合适的教学方式,不可一味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也就违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课题所能承载的,也要通过学科课程让学生建立起基础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节省时间,少走弯路。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法的关系不是取代,而是各有侧重。
此外,还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研学不能等同于科学家们进行的成熟的、正规的科技发明,因此不应该只重结果而急功近利,也不应该怀疑水平而丧失信心。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也不等同于课题研究,不应该以形式主义的方式实施,如果把过多的精力花在课题上,远离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贪大求远,脱离实际,也无法实现研究性学习应有的价值。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应该把研究精神和方法结合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更多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等,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学习,不能过于好高骛远。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有两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在研学中,学生不仅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受益,也能够以更加实际的方式调整整体思维方式,锤炼了情感与态度,对于其“作为人的一般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