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发表时间:2023-06-17 浏览次数:4229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并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元素。2015年起,学校就以“走进二十四节气,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系列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数年来,学校在授课、实践、评价等方面持续深化、精心打造、逐步完善“二十四节气”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是做好课程设计。学校设计了相关主题、借助北师大丰富的师资、开展系列讲座,让同学们对节气与劳动的知识有深入了解;其次是组织丰富的劳动实践。通过室外劳动、主题联欢会、制作新年台历等多样化的活动,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第三是做好考核评价。围绕教育目标,通过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激励同学们强化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最后是高度重视家、校、社区的协作,借助各方面资源、共同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落地生根,打造有效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举办系列讲座
传承劳动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主题劳动课程由“劳动的智慧”讲座引入。我们每年邀请北师大天文系和中文民俗教授为学生讲解“时间的产生”和“节气与民俗、诗词”。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首见于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到了公元前104年,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历法,收录于《太阳历》中。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周朝节气发展到8个,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发展完善。二十四节气直接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每个节气对应的“三候”(动物、植物、气象的变化特点)对古代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的产生对促进生产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有重要作用。
在古代,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仪式活动,例如,立春日皇帝需要在东郊迎春气(明代在东直门春场),春分人们“竖蛋”、“送春牛”等。
中国的节气民俗还与饮食密切相关,例如立春饮食就体现出迎春、助阳的特点,倡导吃具有辛味的食物。明清以后北京人无论贵贱都嚼萝卜,称为“咬春”。
在古代生活中,节气还是诗人写作的重要内容,感时而作。
今天我们使用的节气和年月日都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制定的。
教授们引导同学们思考:如果未来人类在月球、火星或其它星球上生活,时间会如何变化?如果我们通过宇宙黑洞实现“穿越时空的旅行”,时间又会如何?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结论:“现在的时间是前人劳动智慧的结晶,未来的时间需要我们去挖掘、创造。”作为中华民族的小主人,同学们要学习、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更要学习先人在劳动中不断探索、创新,以后创造更辉煌的中华文明。
不同节气种植
不同鲜花献英烈
学校与师大社区做了协商,组织同学们参与师大社区内的花草种植和树木维护工作。这个安排不仅是践行劳动教育,更是为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建校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纵观校史长河,北师大始终与中国共产党血脉相连,先后涌现出缪伯英、刘和珍、“五四八勇士”、“一二·九”运动先驱等革命志士。北师大校园内现有五四纪念碑、 一二·九纪念碑、“三·一八”纪念碑、刘和珍浮雕、鲁迅像、赵世炎像等。每一座纪念碑和烈士像都有感人的故事,都非常有教育意义。同学们的花草种植和树木维护工作地点就选在这些纪念碑和烈士像周围。同学们明白,他们种植的每一朵花,修剪的每一棵树,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哀思与感动,都是在向烈士们致敬。
雨水节气开始,同学们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有组织地陆续开始劳动实践。师大绿园的师傅们带领大家,从松土除草达到什么标准、挖坑的深度、一行播种多少为宜、怎么把土压实等等,技术指导非常具体。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实践,他们使用铲子、耙子等工具,热火朝天地劳动。之后,惊蛰、春分节气,同学们定期前往“责任地”浇水、施肥、除草,根据绿园师傅们的提点修剪花苗。一、二年级的同学还小,学校与家长联合,开展二月兰、紫茉莉、牵牛花、香菜、小白菜等花草蔬菜的盆植活动,等花儿含苞再移盆送到预留区域。
三四月份,纪念碑和烈士像前,同学们种植的二月兰、迎春花、油菜花都灿烂开放。
清明节气,在老师和师大白鸽志愿者的组织下,同学们为烈士们清扫纪念碑和雕像,携自己种植的鲜花向烈士们致敬。
谷雨、立夏、小满,同学们参与种植和维护的金盏菊、大花滨菊、丁香、海棠、郁金香、玫瑰、月季陆续盛开,纪念碑和烈士像周围始终生机勃勃、繁花似锦,似是在告知烈士们当下和未来的盛世中华。
举办别具特色的
趣味劳动运动会
芒种节气,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为让同学们感受农民伯伯夏日耕作的艰辛,学校在芒种前后举办了“趣味劳动运动会”。
具体的比赛项目有:簸箕运玉米、扁担挑水、剥花生和独轮车运粮。看似简单的活动,但实际操作起来同学们才发现,远比跑步和俯卧撑难得多。“独轮车运粮”考验力量和平衡能力,运粮的同学弯着腰、驼着背,晃晃悠悠,在跑道上挥洒汗水、奋勇前行。簸箕运玉米”特别考验的耐心和协作能力。“扁担挑水”的传统取水方式提醒学生珍惜水资源,感受劳动的不易和劳动的快乐。
按照节气
刨红薯收花生
秋分之后,寒露之前,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农业科技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切身感受“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成长的关系,亲手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俗话说:“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前后刨红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了解到花生和红薯的果实都是埋在地底下,需要顺着秧苗去寻找位置。同学们学会弯下腰,紧紧抓住花生秧贴近泥土的部分,左右晃松,然后往上使劲,将它从松软的泥土中连根拔起。挖红薯时,需要用小铲子轻轻松一松土,顺着红薯大小挖拽,避免铲坏红薯。在劳作中自然产生珍惜“盘中餐”、“粒粒皆农民辛苦”的情感。
在不同节气
开展美食制作活动
中国自古注重饮食养生,向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各地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变化的差异,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于是也有了二十四节气不同的饮食习惯,例如:立春吃春卷、立夏吃鸭蛋、立秋啃西瓜、立冬吃饺子等。
教师利用班会课向同学们介绍节气美食和制作方法。学生和家长一起实践春饼、青团、咸鸭蛋、饺子等各种节气美食的制作。在应季美食的制作过程中,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的“食疗”文化,关注饮食健康,关注家庭团聚,也进一步理解父母准备一日三餐的不易,增强自身独立生活能力。
策划以节气为主题
的新年联欢会
元旦前夕,各班级组织新春联欢会、分享对节气的进一步理解。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每个班级深入研究一个节气,以话剧、舞蹈、合唱、诵读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节气。
有的班级用舞蹈演绎春分时节的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有的班级用舞蹈将大暑节气吃西瓜、收水稻、抓萤火虫等乡间童趣表演的淋漓尽致。有的班级用小型表演唱引出带着瓜果清香的秋风,苹果满枝头、麦浪滚滚的歌词描述秋天寒露节气后的丰收盛景。有的班级用一家三代人间的故事表现冬至时节,大家欢聚一堂,欢声笑语,饺子、汤圆、羊肉汤,吃吃喝喝齐过节的热闹场景!
推动学科融合
制作新年日历
每年10月底,学校安排语文、数学、美术、书法、音乐等各学科老师集体教研,并启动新年日历制作活动。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每班分成12个小组,各自承担相应月份日历制作任务。
日历的正面要体现各月份日期、节气、传统节日、星期,以及冰雪运动迎奥运等内容,并以当月节气代表性植物或动物加以装饰;日历的背面记录当月同学们的节气劳动实践、感想,还有节气民俗、节气古诗歌曲创编等内容。每个班完成一个版本的日历的制作,并印刷成册。为学生自己和家人送上了浓浓的新年祝福!
开展多维评价
提升劳动素养
经过多年来的教研实践,学校明确了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目的和评价原则:从目标看,主要致力于劳动素养的培养,提高劳动热情和劳动能力;从评价原则看,教育性而不是生产性是劳动教育的首要属性。所以,每项劳动实践活动中,尊重劳动、积极参与、不辞辛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些是学校在评价中关注的重点。
相应的,学校设计了三种评价方式。一是即时评价。老师根据学生劳动时的积极性、参与度当堂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劳动热情。二是跟踪评价,以周为单位,以照片、劳动感想、绘画等形式,保存各学科节气主题劳动教育完成的内容;每周一记录,每月一交流,每学期一展示,每学年总结。三是激励评价,通过劳动实践成果展示评比、劳动技能比赛等方式,评选在劳动实践不同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奖励;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感受劳动的光荣。(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李杜芳 吴建民 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