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如何打造河南特色研学品牌?听听他们怎么说

来源:《教育时报》    发表时间:2023-05-18    浏览次数:4113

目前

我省研学正呈现出

教育主导、各方协同

家庭与中小学生受益的良好局面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难题

 

怎样将

优质的文旅资源转化为研学资源?

如何培养和吸引研学人才?

如何打造研学精品课程?

 

今天

跟随各位嘉宾

一起探讨

关于研学的“那些事儿”

↓↓↓

多方联动,打造河南特色研学品牌

5月7日晚,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的《提案进行时——研学之路,河南有料》,在我省研学圈引起很大反响。

怎样把优质的文旅资源转化为研学资源?如何培养和吸引研学人才?如何打造研学精品课程?……围绕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委员梁留科提出的《关于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品牌的提案》,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胡全胜、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副处长李勇、郑州市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校长王艳娟、新县大别山露营公园负责人殷林,一起探讨了关于研学的“那些事儿”。

着力打造“五个一”,围绕“点、线、面”推进研学工作

问: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将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近几年的“两会”议案提案中,研学备受关注。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一下,研学对于广大中小学生的意义是什么?

梁留科:研学能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进学校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胡全胜:研学是拓宽育人渠道、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是培育中小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同时也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

李勇:研学以情景式、体验式的独特优势,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培养民族自信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艳娟:研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还是崇山沃野、大江大河,都能让学生在研学中感受到祖国的美好和伟大。

殷林:在自然里、在课堂上,在红色经典中、在田间地头里,学生在研学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问:研学是令每个人全面受益的终身修行。目前,我省研学整体情况怎样?推进措施有哪些?

胡全胜:这几年,我们着力打造具有中原风格、国家标准、国际视野的研学“五个一”精品工程,在基地遴选、课程开发、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我们在“面”上谋篇布局,构建研学大框架;在“点”上整体联动,建强研学基地群;在“线”上突出特色,遴选研学精品课程。目前,我省的研学正呈现出教育主导、各方协同、家庭与中小学生受益的良好局面,多次被省内外研学专家在全国研学相关会议上推介“河南经验”。

李勇:我们采取省内省外联动、文旅教育紧密合作、资金基金保障支撑等一系列举措,在塑造研学品牌体系、支持创建各类研学基地、改革研学工作评定指标、推动资源活化利用、加强研学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了研学发展新格局。

王艳娟:我校在“星光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开发了“全明星”课程体系,如节日课程、少先队社会实践课程、社团课程,让学生在研学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殷林:目前我们推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闪闪红星照我心》《小小红军的一天》等研学课程,带领学生重走红军路、吃红军饭,沉浸式体验“天当被子地当床,野草野果当干粮”的峥嵘岁月,接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不断挖掘转化优质资源,培养研学人才,提升研学基地(营地)品质

问:我省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优秀的文化资源、秀美的山川风景、辉煌的社会发展成果,如何将这些优质的文旅资源转化成研学资源,持续提升我省研学基地(营地)品质?

胡全胜:近年来,省教育厅积极挖掘我省研学资源,从2017年起,每年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推荐工作,其申报范围是:适合中小学生前往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自然景区等资源单位。基地的遴选认定有着严格的评审标准,在基础条件、活动课程、师资配备、管理制度、安全措施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同时,基地还实行动态管理,第一年省级认定,第二年予以复评,复评合格的单位予以挂牌。

目前,我们认定了160多个具有河南地域文化特色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其中有24个基地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2021年,我们还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推荐工作,最终认定32家,进一步盘活了文旅资源。

李勇:对于转化省内资源,我们主要从引进优质团队、推动基地(营地)提质、实施数字化赋能3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引进优质团队,提升我省研学在行业标准、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规划等方面的水平;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开展研学基地(营地)创建,推动研学内容的丰富和研学质量的提升;三是充分运用元宇宙技术,通过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新场景,全力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研学产品,培育河南研学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问:研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推进全省研学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请问我省在研学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与尝试?

胡全胜: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动高校开设研学相关专业。2020年,全国首设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我省有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2所学校开设。在我们的积极引导推动下,目前我省已有15所院校开设此专业。二是重视研学师资队伍培养。我们每年都组织开展1至2次全省研学能力提升培训,引导各地形成多元融合、优势互补的师资结构。三是强化师资队伍专业资质。在基地遴选认定中,要求申报单位配备有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每年培训人数不得低于总人数的50%。

李勇:我们通过培训、引导、转化,不断加强研学人才培养。一是培训。2020年以来,每年举办研学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研学人才850人次。二是转化。在文旅企业不断拓展研学业务过程中,引导导游熟悉研学业务和流程,并逐步转化为研学人才。三是引导。鼓励文旅景区、文博场所讲解员及“非遗”传承人通过学习培训,积极参与研学工作。

抓住关键环节,赋能文旅文创,打造河南特色研学品牌

问:我们现在都在讲品牌效应。关于河南研学品牌的塑造,我省都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有了品牌的塑造,还要有内容的支撑,请问我省是如何联动学校、研学基地等打造研学课程的?

李勇: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品牌。一是围绕“聚焦一条线、突破两座城、点亮几颗星”的工作思路,推出一批主题鲜明的研学基地(营地)、研学课程等。二是每年召开大会推动研学工作,先后以黄河文化、红色研学等为主题召开研学工作推进会议,持续塑造河南研学品牌。三是安排专项资金,围绕基地(营地)建设、课程研发等研学工作重点,通过省、市联动,机构与基地互动,联合发力。四是通过文教融合,共同评选研学课程和研学基地(营地),形成工作合力。

胡全胜:课程是确保研学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的关键环节。为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从2019年起,我们就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开展面向全省的研学课程征集活动。目前,我们公布了4批共49门精品课程、55门特色课程,这对各地开展研学课程开发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为进一步扩大研学课程征集活动的效果,省教育厅还整理出版了研学课程指导丛书《豫见研学,遇见你》3辑,这在全国尚属首次。研学课程的征集,带动了我省研学基地、学校、研学机构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为我省研学注入了新鲜活力、提供了可学样板。

问:研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对未来的河南研学发展,大家都有哪些期许和建议?

梁留科:我对河南的研学发展寄予厚望。一是期望能够尽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品牌。二是开发出主题式的基地(营地)研学课程体系,形成规模巨大的研学市场。三是加强研学人才培养,对河南研学的发展给予强大的理论支持。

胡全胜:在“教育+文旅文创”融合大背景下,我们要将研学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因素,着力解决研学普及化、常态化实施的问题,整合利用好研学资源,让广大中小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心灵感应时代脉搏。

李勇: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和支持河南研学的发展,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品牌,把河南建设成为国际研学目的地,打造中小学生“读懂中国”的大课堂。

王艳娟:我建议各地根据地域特色,设计一些丰富、有趣的研学活动,并在研学中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

殷林:我希望能将研学纳入省财政预算和学校考评机制,加强对基地(营地)的安全监督,推广项目式研学课程,推动我省研学高质量发展。(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苏江召、罗子超)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