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发表时间:2023-05-13 浏览次数:4324
如果说研学旅行课程是研学旅行活动的理论和内核的话,那么研学旅行线路就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践和形式。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要以研学旅行课程为指导,强调线路的主题性、内容的创新性和行程的安全性等3个要素。
1.课程为纲,强化研学线路主题
研学旅行课程是指导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重要行动指南,直接决定着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和研学旅行资源的选择。研学旅行线路的主题、内容及环节设置、目的地选择,甚至人员配备、服务支撑等,均要以研学旅行课程为基础并在其指导下进行。
任何脱离研学旅行课程指导的研学旅行线路只能是传统的旅行线路产品,而非研学旅行产品。按研学旅行资源特征,研学旅行线路主题可以分为科普探秘类、历史文化类、自然生态类、爱国主义教育类和励志拓展类。
实际操作中,根据地域研学资源情况还可形成各种专业主题线路,如区域层面的“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学线路、探秘“三江源”之旅、丝绸之路研学线路,地区层面的西安大唐文化研学游、广东岭南文化游,各种场馆或某个研学基地中的自然教育线、科技参观线、文化游览线等。
2.创新内容,深化研学独特体验
区别于一般旅游线路,研学旅行线路是建立在知识启发性、深度体验性、团体配合性等活动内容基础之上的,以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旅行过程。这就要求研学旅行内容设计要有创新性和开拓性。
科普探秘类线路注重思维启发。通过科教融合、全感体验的产品形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热衷于科学探究,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由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青少年科技工作室主办的2019年“圆梦蒲公英博物馆里过暑假”研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采集化石、溶洞探秘、峰林科考等户外科考活动,亲自制作化石、环保酵素、水火箭、微缩景观和石头彩绘等,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历史文化类线路强调浸入式体验。针对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地区,可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文创手段,通过文化氛围营造、互动式活动体验,提升历史文化研学的代入感、体验感。在线路设计时可采用“系统—要素”法,如北京明清文化就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下有明清皇宫游、王府游、胡同游、京剧、皮影、景泰蓝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北京明清文化研学旅行线路体系。
自然生态类线路注重课堂知识的植入。在线路设计时要充分发掘地质地貌、动植物、气象水文等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历史、文化、科学信息,与学生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嫁接,充分释放自然生态类线路的知识性和美学观赏性。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一处融合了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知识,同时其群峡间列、峰谷交错、悬崖长墙、崖台梯叠的“云台地貌”景观及人文景观又极具美学观赏价值。其研学线路应充分结合地理学科中地质构造、地层、地貌、岩石与矿物等相关知识,景观美学中的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形成、种类、开发及保护等知识。
爱国主义教育类线路强调古今对比融合,让学生在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触摸可歌可泣历史的同时,看到现代国家的富强、繁荣,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线路设计时,按学生层级可以以“一位老红军眼中的中国”“**村/镇的百年变迁”“你眼中的大国重器”等为课程主题分小组进行,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实地走访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古今对比研究,深化爱国主义研学实践,最终上升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价值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
励志拓展类线路强化情感自我认同。以强身健体、健康心志为根本,通过名校参观、典型学习、志愿者活动、集体户外拓展等活动形式,强化学生自我价值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其集体生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如“我是环保小卫士”“我是小小消防员”,以角色体验的方式强化自我认知,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3.强化安全,保障线路实施
安全第一是旅行活动开展的首要原则。旅行活动中难免会遇到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造成旅行者人身或财产损失的情况。在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的过程中要谨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方针,做好前期实地考察,将安全防范贯穿整条旅游线路。
研学旅行线路的实施要做到行前有预案、行中有保障、行后有总结。行前要有线路备选方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行中要有安全保障、交通保障、住宿保障、餐饮保障、游览服务保障及教育服务保障;行后应及时汇总分析各方面反馈信息,明确产品中的主要缺陷及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持续优化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