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些元宵节的习俗你知道吗?

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发表时间:2023-02-04    浏览次数:3763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圆圆满满!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节日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相比,更突出普天同庆的主题。

作为春节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强调全民参与,展现的是一幅“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热闹景象。

节日习俗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闹花灯

闹花灯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正如辛弃疾词中所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南宋以后增加的一项元宵节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谜,始于南宋。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正月十五耍龙灯,代表的是一种气势,一年红火,精神倍加。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还有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

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节日诗词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