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发表时间:2023-01-20 浏览次数:4385
除夕,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辞旧年,迎新岁,这是华夏五千年的礼俗。
今天是除夕,快把这些与除夕有关的知识讲给孩子听吧!
节日来历
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民间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村庄去找吃的,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有一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说他有办法除掉夕。他让大家多砍些竹节带着,在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子夜,夕来了。那个聪明的孩子让大家往火堆里扔碎竹节,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吓得夕掉头鼠窜。
从此,每年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都齐聚一堂,放爆竹、贴门联、一起守岁。等到天亮,彼此走亲访友,相互问候与祝福。
风俗习惯
年夜饭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阖家团圆的一天。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置办得非常丰盛,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吃过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图案的。
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火锅,按灵位设杯箸。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除夕诗词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这个除夕之夜,北风吹雪,一直到四更天,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陆游在灯下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除夜
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这是一个热闹的除夕之夜。诗人洒扫庭除,祭祀祖先,准备新年。生盆烈火放爆竹,守岁筵席开了,给长辈或祖先拜贺。村里的老人家说今年的收成一定很好,因为三冬的雪还未消融。
除夜
宋·朱淑真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
椒盘卷红独,柏酒溢金杯。
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
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除夕之夜,朱淑真说:不要感叹时光的流去,你看那春天不就要回来了吗?不论何时,请对未来充满希望。看那火红的梅花开满枝头,看那青翠的芽儿钻出土壤。希望,永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