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节选自《中华洛阳》 发表时间:2022-12-22 浏览次数:7779
今日迎来冬至节气,在徐金星老师所著的《中华洛阳》一书中,提到了洛阳与冬至的关系,一起来看!
洛阳与冬至
冬至是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大体在公历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农历“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农历)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我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自冬至之日往后,太阳直射位置逐日北移,白天渐长,夜晚渐短,故民间有“冬至当日回”之谚。
冬至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但并非一年之中最冷的日子。由于冬至之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依然少于地面向空中散发的热量,故气温会继续降低,先至小寒,再到大寒,全年二十四节气结束。
《周礼·地官·大司徒》言,“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据《尚书》《左传》《史记》等载,西周初年营建洛邑,周公即用土圭测影之法以求“地中”。至迟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人已利用圭表测日影长短的方法定出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大节气。其中冬至、夏至,即“树八尺之表”(立八尺长的竿),冬至日正午时分,日影最长,有“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正午时分,日影最短,只有“一尺五寸”。因此可以说,冬至正是起源于地处天下之中(地中)的洛阳。
《后汉书·礼仪中》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绝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绛,至立春。”
清乾隆《偃师县志》说:“十一月冬至,士人祭始祖,拜先师,拜先生。”《洛阳市志·民俗志》说:“冬至之日,全族老幼会聚祖祠,摆供、焚香以祭祖先。私塾拜祭孔子先师,所以又称‘拜冬节’。”
《河洛文化论衡》说:“冬至节这天,河洛人家家家都要吃水饺,所谓‘冬至吃顿扁(水饺又称扁食),又不咳嗽又不喘’,‘冬至不吃饺,冻掉耳朵没处找’。从这天开始,河洛地区就进入了数九寒天。”
以上这些内容,大体反映了古时冬至之日,河洛地区官方和民间的活动。(作者:徐金星,著名文史学家,原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管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