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博物馆研学游怎样做到寓教于游?

来源:成都日报    发表时间:2022-07-06    浏览次数:6737

博物馆研学游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有效途径。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博物馆研学游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幅增长趋势。然而,优质的博物馆研学游产品仍是家长和学生眼中的“稀缺品”与“香饽饽”,博物馆研学游需要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开发更多优质的研学产品,让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赴一场寓教于游的研学旅行。

博物馆研学游为什么会受到普遍追捧

博物馆研学游,是以博物馆资源为核心开展的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集知识科普性、互动体验性与学术性、真实性为一体,是当代中小学生研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受认可度最高的研学旅行类别之一。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博物馆,成为各类研学游的重要目的地与实施载体。

博物馆研学游,甚至是博物馆,为什么会受到普遍追捧?根本原因还是博物馆的真实资源优势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同时,现代博物馆已不再是传统的、冰冷的教导者,而是公共的社区文化中心,观众可以自由地“学习”与“探索”。实物展示配合多手段的辅助展示,以及互动空间的设计等,博物馆向观众传递知识,也为他们提供思辨对话空间。观众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充分自由、自主地学习知识、建构知识,实现知识与情感价值观的内化,实现双向度的交流与互动。

例如,中小学生到成都博物馆开展研学游活动,参观“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可以了解成都平原发现的多处先秦时期重要遗存,可以近距离观赏天府广场东北侧发现的石犀,老官山西汉墓出土的提花织机模型、经穴漆人和“扁鹊”医简,汉代的画像砖、俳优俑等,可以系统、直观、生动、具象地学习成都城市文明史,在历史维度中认识成都人与成都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游”只是关系与现象,“学”才是目的与意义。成都博物馆正是因为拥有了众多实实在在的文物,才能清晰勾勒出成都历史发展面貌,才拥有了研学游意义,才具备了研学游吸引力。

为什么存在“只游不学”“名不副实”的问题

近年来,博物馆研学游逐渐走向“大众化”与“普及化”。但是,“只游不学”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所谓的博物馆研学游活动甚至完全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情感价值观塑造,背离了育人宗旨。

一是目标任务模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个概念首先明确了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应该主要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并带有强烈的指向性和目的性。研学游应该是有目的、有任务、持续性的教育活动,各种浅层次的、形式化的“重游轻学”活动,显然不属于博物馆研学游范畴。

二是内容真实性问题突出。现代博物馆学理论认为,博物馆教育是“证明可信的、可理解的信息资源,是人们可以信任的地方,提供了可靠的、真实的与综合的关于物件与理念的表述”。博物馆研学游依托于真实的文物等载体,关系到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传承与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博物馆的形象与品牌塑造,更影响到学生的教育参与和感知,以及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等。一些研学机构囿于资源条件的限制,往往只能简单地“游”,而把“研”与“学”内核放在末位,传递的知识往往存在着不准确、不严谨、不科学等问题,甚至产生偏差和误导,直接影响到知识传播的真实性,研学意义难以彰显。近期,成都博物馆加强对社会人士讲解活动的管理,其重要考虑即是“确保对本馆展览、展品诠释的真实准确性”。

三是对博物馆的公益性带来挑战。据统计,2021年全国处于存续状态的研学企业就有3万多家,加上其他跨界从事研学工作的机构,数量更为庞大,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机构在没有专业课程与师资的情况下,虚假包装出价格高昂的研学产品,甚至冒用博物馆的名义营销推广,在研学游过程中严重影响博物馆的正常秩序,对博物馆的公益性与公平性构成挑战。例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就曾对部分企业在馆内举办有偿研学活动,极大影响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的行为表示了担忧,并特别对部分机构和个人冒用博物馆名义,混淆主办方误导家长学生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抗议。

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育体验”

在《新博物馆学手册》一书中,乔治·埃里斯·博寇提到:“最新式的博物馆希望将学校团体对博物馆的参观变成真正的教育性体验,而不仅仅是从日常教学活动里走出来度假。”真正的教育体验是博物馆、学校、研学游机构,以及家长学生的共同目标追求。从博物馆方面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以博物馆为平台的供给侧跨行业整合。

首先要充分认识博物馆的主体责任,彰显博物馆力量。博物馆应从统筹协调和安排服务角色,积极向研学游活动主体转变。文物大省陕西省较早直接明确了博物馆的主体责任,如对研学旅行承办方资质进行审查,对其人员配置提出要求,与旅行主办方或承办方签订研学旅行服务协议和安全责任书,共同制定研学旅行活动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不断健全评价机制等。

其次是压实博物馆与学校的内容主体责任,共同做好研学内容研究与设计。博物馆研学游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参与性特点,研学游课程与教育内容应该由博物馆与中小学校或主管部门共同开发,与学校教育内容衔接,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学科实践教育等内容,实现“游学并重”。同时,积极探索分众化、菜单式的内容服务方式,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学习需要。

第三是完善博物馆研学游准入机制,合理引导社会机构承担实施主体责任。目前,优质博物馆研学内容依旧较少,优质研学课程及路线开发仍然是博物馆研学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以准入机制建设为重点,引导优质研学机构更好承担实施主体责任,明确市场运营与教育传承工作边界。博物馆与学校要更加专注于教育内容研发,保障内容供给的专业度,更有利于实现优质研学游产品孵化。

从家长学生方面来说,关键则是要善“研”、会“学”、乐“游”,从需求端推动研学游品质提升,推动博物馆力量的持续释放。一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博物馆研学游,坚持“游学并重”;二是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课业学习内容,提前确定研学游计划与目标,甄选合适的研学项目,不盲目研学;三是要做好研学前的知识准备,倡导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探究式学习;四是要遵守研学纪律,文明研学;五是要注意资料收集与保存,善于查漏补缺,总结研学成果。(成都博物馆皮影木偶部主任、研究馆员 李龙)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