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与核心价值
净化水源研学课程是一项融合生存技能、科学探究与生态教育的实践性学习项目。课程通过理论讲解与实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认识水源识别、净化技术应用等实用知识,同时培养学员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
知识目标:
- 掌握水的基本性质、水循环、水资源重要性等基础知识点
- 了解不同净化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
- 认识水资源分布现状及保护措施
-
能力目标:
- 设计简单的净化实验并观察记录现象
- 掌握过滤操作等基本实验技能
-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热爱科学、关注环保、节约用水的意识
-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 树立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

- 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
讲解阶段(20分钟)
- 水资源认知:了解水循环过程(降水、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补给)、全球及地区水资源分布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水危机挑战(如污染、短缺等问题)。
- 净化原理讲解:系统讲解多种方法的科学机制:物理过滤(砂石、木炭通过孔隙截留悬浮物)、化学消毒(日光紫外线破坏微生物DNA结构,煮沸使蛋白质变性)、生物净化(植物天然絮凝成分吸附杂质),以及现代技术如膜分离和紫外线消毒的先进工艺。这些知识共同构成理解水处理技术的基础,为后续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撑。
-
制作模拟(60分钟)
-
材料准备
制作简易净化水源装置需要以下基础材料:
- 塑料瓶:2个(1个作为过滤器主体,1个作为接水容器)
- 过滤材料:细砂、粗砂、小石子、活性炭
- 分隔材料:纱布、棉花或蓬松棉
- 工具:儿童剪刀
制作步骤
-
准备塑料瓶:
- 剪去一个塑料瓶的底部,保留约三分之二瓶身
- 在瓶盖处钻一个小孔(约5毫米)
- 将另一个塑料瓶作为接水容器放置下方
-
分层填充过滤材料(从下往上):
- 第一层:棉花或蓬松棉(防止滤材漏出)
- 第二层:纱布包裹的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
- 第三层:细砂(过滤细小杂质)
- 第四层:粗砂或小石子(过滤大颗粒泥沙)
-
使用注意事项:
- 每层材料用纱布分隔,保持层次分明
- 材料使用前需清洗干净
- 装置制作完成后,用清水冲洗各层材料

- 总结阶段(10分钟)
- 净水大竞赛:看看那些同学能在相同的条件下净化出更加干净的水,并再次提示净化的水在干净也不能直接食用。
- 开拓大比拼:教练进行一些场景模拟并提问大家,如何在新的场景,新的方法获得水源,让大家开动脑筋,提升参与人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未知危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