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后查看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火车与铁路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再到现代高铁,火车在动力、速度、舒适性等方面不断进化。铁路也由早期的木制窄轨发展为现代高速铁路网络,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与环保化。
课程还回顾了火车票的演变:从硬板票、软纸票、磁卡票到电子客票,体现了铁路服务的便捷与现代化。通过趣味问答,学员加深了对火车类型、速度、安全知识等方面的理解。
整场研学课堂生动展示了火车与铁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激发了对现代交通科技的兴趣与探索欲。
适用对象: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年龄10-15岁),对交通、科技和历史感兴趣的学生群体
研学地点:新伊高速宜阳北服务区研学课堂
课时安排:半日研学活动(约3小时,包括讲解、实践和总结)
对标课程:科学(技术与工程)、历史(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研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火车的起源与进化历程,从蒸汽机车到高铁的发展阶段。
掌握不同类型火车(蒸汽、内燃、电力、高铁)的核心特点与差异。
认识铁路轨道的演变与现代铁路技术。
熟悉火车票的演变历史及电子客票的现代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分析交通工具演变规律的能力。
通过实践环节,提升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火车知识闯关挑战,增强信息整合与表达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科技发展与工程创新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树立环保意识,理解绿色交通(如电力机车)的重要性。
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国铁路发展的成就与速度。
起点:服务区研学课堂集合,引入课程主题。
主线:
区域一:火车历史展区(早期运输方式、蒸汽火车模型)。
区域二:现代火车技术区(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铁模型与轨道展示)。
区域三:铁路发展互动区(轨道材质对比、信号系统模拟)。
终点:总结与闯关活动区,完成研学报告。
行前:行前需知晓的基础性知识(自行查资料、看视频)
任务:学生通过互联网或书籍查阅火车发明史(如史蒂芬森的“火箭号”)。
观看视频:中国高铁发展纪录片片段、火车类型介绍短片。
预习重点:火车动力类型(蒸汽、柴油、电力)、铁路基本结构。
行中:研学中需掌握的知识(导师讲解、学生发现)
导师讲解:
火车的“前世今生”:从牛拉车到高铁的演变。
铁路的“成长故事”:轨道材质、信号系统、速度提升。
火车票里的小秘密:票务技术升级与数字化趋势。
学生发现:
通过实物模型比较不同火车的设计特点。
记录火车速度对比数据,分析科技如何改变出行。
互动问答:如“为什么高铁要采用流线型设计?”
行后:课后总结
学生撰写研学报告,内容包括:火车演变时间线、最喜欢的火车类型及理由。
小组分享:展示学习收获,提出对未来交通的想象。
实践具体内容
活动一:火车模型拼装(分组搭建蒸汽火车与高铁模型)。
活动二:轨道设计挑战(使用材料模拟早期木轨与现代无砟轨道)。
活动三:电子客票体验(模拟购票、检票流程,使用二维码或身份证进出站)。
活动四:火车知识大闯关(趣味问答,如“哪种火车最环保?”)。
方法步骤
步骤1:分组(4-5人一组),分配角色(记录员、操作员等)。
步骤2:导师演示火车模型拼装技巧与轨道设计原理。
步骤3:学生动手实践,完成模型搭建与票务模拟。
步骤4:闯关答题,积分制评选“铁路小专家”。
成果收集与展示
成果形式:火车模型照片、研学报告、闯关成绩单、小组演示PPT。
展示方式:在服务区研学课堂设置展示墙,优秀作品拍照上传班级群。
评价标准:知识准确性、创意性、团队合作、表达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