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课程课程详情
课程
泥土的记忆(小学)
通过通过亲手体验最原始的工艺,泥土在手指尖穿梭,凝结成厚实的保护墙,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读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真正含义。
费用

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

适用学段小学

课程时长半天

课程类别传统文化丝路运河

相关基地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所

微信扫一扫
行前教育
行前教育

了解什么是夯土?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

‌‌夯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作房屋建筑。‌夯土作为动词时,表示打夯,即将泥土压实。‌

夯土的制备方法是通过干打垒分层夯实土层,这是一种需要众多劳动力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夯土的密度较大,缝隙较少,因此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由于其外露表面呈现手工制作的粗糙感,给人一种稳定、自然、美观的空间感受。

课程详情

《泥土的记忆》

一、课程简介

夯土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将夯土技术用在了墙体、堡垒、城墙,体现如今保存完后的夯土建筑带着岁月的厚重感,在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孩子们通过通过亲手体验最原始的工艺,泥土在手指尖穿梭,凝结成厚实的保护墙,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读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真正含义。

二、课程对象:

小学四五六年级

三、研学主题:

体验夯土制作,传承古老记忆

四、研学线路

新安函谷关遗址——考古展示区——教研室

五、课程时长:

半天

六、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地的参观和研学导师的讲解,了解古代关隘和城墙的建筑形制,以及制作夯土的材料、工艺等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合作进行自由探究,通过观察场地资料,深入思考了解夯土知识;学会如何配料,动手操作,掌握制作夯土砖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关隘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理解藏在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魅力,帮助树立民族自信。

七、课程实施

(一)行前思考

1.了解新安函谷关的历史,探寻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2.了解夯土的发展历程、制作方法及其文化价值。

(二)行中任务

1.观看新安函谷关视频宣传片,通过影像初步了解研学的对象,到遗址区实地参观关楼遗址、城墙阙台遗迹及考古展示区,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关隘的恢弘气势和厚重历史;通过研学导师设置的问题思考、游戏互动等环节,分小组交流讨论,了解藏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加深对其背景知识的认识。

2.研学导师通过PPT授课,讲述夯土的起源、优缺点、夯土制作材料、方法和技巧等,学生体验夯土制作的过程,寓教于乐,感受古老传统技术的智慧,通过小组配合、动手操作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孩子们的耐心,让他们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八、研学评价:

1.研学导师总结,学生总结分享研学成果、心得,拍摄合照、成果展示。

2.完成新安函谷关研学记录日记,完成研学手册。

课程安排
费用明细
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
本文信息为原创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改动及发布本文,否则将视作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所

地址: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东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