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
中国农耕发展史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的发达与否又与农具有着直接的关系,先进的生产工具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农具,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杠杆之一。从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时期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从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辕犁、筒车的发明。无不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们分四大阶段,略述主要农具的产生和发展。
1.原始农业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
3.汉代机械农具
4.隋唐时期农具
5.近代农业农具
6.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劳动教育》
2、适用对象:小学
3、对标课程:
农业科学 |
土壤科学、蔬菜水果种植、农耕体验 |
食育课程 |
食物营养、饮食文化、食品安全、饮食习惯 |
自然科学 |
种子学、树木学 |
二、研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有关材料、工具等基本知识;学会反思、总结、表达的基本技能;学习中国农业发展简单历史,了解传统农业耕作方法及现代农业技术,初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劳动体验,从劳动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反思与创新意识与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小组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实践教育有利于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研学线路:农耕文化园-神奇的智慧农业-农田-果林
四、课程内容:
(一)农事劳作
1.分组PK:学生分小组、使用农具的名称来命名,选出小组长、安全员、监督员、统筹员等职务;
小组长:小组领袖,全权负责小组的工作推进工作;
安全员:负责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事宜,监督小组成员用农具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操作;
统筹员:负责协助小组长对人员分工上的统筹安排;
记录员:负责活动过程中的单位时间(10分钟)完成量的记录;
队名:下面我们选择一种最公平的方法——抽签,来抽取各小组的组名,请各小组的小组长抽取组名,队名以使用农具的名称为准,例如:锄头组、铁锨组、镰刀组等;
以小组竞赛方式记忆农具安全使用规范;
本次使用的农具有:锄头、镰刀、铁锨、耙、犁,按照农具分好组之后,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商议说出本组组名农具的安全操作与可能发生的危险,记录员负责记录,然后由小组长指派组员或自己分享,各记录员与安全员记录各农具使用规范,带队老师补充总结;
2.安全擂台赛:小组以抽签的方式抽取对手,相互PK,说出其他组别农具的安全知识,看哪个小组记忆的牢固,最终选出两组进入最终的决赛,决赛上小组成员模拟农具使用中的错误表现,让对方小组猜表演农具的名称及错误点,最终选择出:擂主(小组单位),并授予“安全之星”称号;
学习作畦→翻地→平地→开沟→点种→覆土六个过程的说明与田头讲解示范;
农耕流程:
作畦:土壤翻耕后,为了方便管理,利于植物生长,应耙细整平,及时作畦。作畦的目的是便于灌溉和排水。作畦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地势高低和当地降水情况决定畦的类型。畦的类型可分为高畦、平畦、低畦三种。
翻地:用农具(犁、锨、镐头、锄头、)等翻松土地,有助于改善土壤、加深耕层、消灭病虫害、清除杂草,还具有蓄水保墒、防御旱涝的作用;
平地: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为使表土保持符合农业要求状态而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
开沟:开沟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使肥料进入土壤深层、而使农作物根系、扎的更深、提高了果树的抗旱、抗风能力。
点种:指每隔一定距离挖一小坑并放入种子的一种播种方法;
覆土:是在播种结束后立即覆土。此时覆土可防止植物水分养料的流失;
学习使用农具过程中的物理知识
锄头:压强,当锄刃越锋利,锄刃入地深度越深,当锄刃比较钝,锄刃入地深度越浅,表明压强与接触地面的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重力,当将锄头抡至最高点,向地面砸去,抡的越高,入地的深度越大,证明重力越大,可使锄头入地深度越深
探究:启发学生锄头锄地过程中的其他科学物理知识,例如:压强、力、杠杆、惯性等,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探究意识;
铁锹:杠杆原理,铁锨入土后,手握铁锹尾端撬动土比挑动土要省力,学生可尝试,使用两种方法,手握末端比手握前端要省力,启发学生的思考与尝试,初识杠杆原理;
3.小组总结复盘:讨论劳动过程中的农具使用方法优点,小组协作分工的感受,劳动的感受等几方面,各小组长汇报小组总结内容。
总结分享后,再次投入实践,计算改进后提高的效率;
(二)农事劳动
农田田前设置竹筐,小组竞赛,采摘葡萄或玉米。
比拼哪个小组配合默契,在半小时内摘最多的果实,比拼以最终按照符合要求果实的数量多的胜利,可颁发小组荣誉勋章;
(三)体验石磨豆浆
1.学习磨豆浆的步骤
取适量大豆→准备磨盘与容器→放入豆子→加适量的水转动石磨→出豆浆→过滤→煮沸
2.探究影响石磨转动的因素
初识杠杆原理:取一长杆一短杆,感受长杆与短杆推动石磨的难易程度,对杠杆原理中的力矩力臂有初步的认识;
初识摩擦力:当石磨与石磨的接触面越粗糙,则摩擦力越大,越难推动,初识材料本身影响摩擦力;
(四)研学总结
(1)每名学生回家后将自己今天的劳动成果送给自己的家人、伙伴、老师等,写出自己关于劳动的感悟,并完成自己的研学报告
(2)完成研学后的研学课程评价,交由学校老师,建立学生研学档案;
(3)学生回到学校、家庭中持续跟踪督促,帮助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识;
附件:
研学评价表
|
评价项目 |
评价要点 |
自我评价 |
同伴评价 |
学习过程 |
课程学习 |
主动参与,积极认真记录,积极探索,善于发现。 |
☆☆☆☆☆ |
☆☆☆☆☆ |
团队合作 |
和谐相处,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 |
☆☆☆☆☆ |
☆☆☆☆☆ |
|
遵守纪律 |
时间观念强,听从指挥,按要求参加活动。 |
☆☆☆☆☆ |
☆☆☆☆☆ |
|
文明礼仪 |
举止文明,注重礼仪,遵守秩序。 |
☆☆☆☆☆ |
☆☆☆☆☆ |
|
学习成果 |
研究主题 |
主题鲜明,与研究主题一致 |
☆☆☆☆☆ |
☆☆☆☆☆ |
成果内容 |
内容完整充实,思路清晰,有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
☆☆☆☆☆ |
☆☆☆☆☆ |
|
呈现形式 |
体现研究特点,适合研究内容,新颖独特。 |
☆☆☆☆☆ |
☆☆☆☆☆ |
|
展示效果 |
语言流畅生动,能积极互动交流。 |
☆☆☆☆☆ |
☆☆☆☆☆ |
|
个人感悟: |
||||
同伴留言: |
||||
老师寄语: |
研学课程评价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评价方法 |
评价等级 |
对待研究性学习的态度 |
意识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
知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
通过老师检查小组每次开展的活动记录、小组具体分工与完成情况,以及学生自评和互评来判断 |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需要加油 |
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
||||
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
积极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 |
|||
在小组中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
||||
认真参与每一次活动 |
||||
研究知识、技能、方法 |
知识的掌握 |
知道研究性学习结题的整个过程 |
通过老师检查小组解题论文和小组展示交流的情况,以及学生自评方式完成 |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需要加油 |
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 |
||||
方法的掌握 |
在研究中运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 |
|||
运用多种途径搜集信息 |
||||
研究方法的应用水平 |
||||
交流和合作能力 |
合作能力 |
小组内成员能够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 |
通过老师对小组每次活动记录和讨论记录进行检查,对学生的交流展示的表现情况评判 |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需要加油 |
交流能力 |
小组成员能够互相合作,顺利完成课题 |
|||
小组成员能够和谐的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
||||
反思和获得体验 |
反思能力 |
能够对其他组的课题研究提出问题和看法 |
通过老师对小组每次活动记录与自评、互评方式进行评定 |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需要加油 |
能够对本组课题提出改进意见 |
||||
能够反思出本组课题存在的不足 |
||||
获得积极体验 |
体验到合作交往的乐趣 |
|||
体会到团队精神 |
||||
获得探究体验 |
||||
研究性学习成果 |
成果的真实性 |
成果是否是小组同学身体力行的结果 |
教师通过小组结题论文和观看小组解题展示和交流评定 |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需要加油 |
成果没有大量摘抄别人的成果 |
||||
成果的展示效果 |
完成研学手册及报告展示 |
教师通过对学生过程表现和结果展示进行评定 |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需要加油 |
研学报告单
研学活动名称 |
|
||
研学地点 |
|
研学时间 |
|
小组成员 |
|
小组组长 |
|
研学方法
|
|
||
研学过程 |
|
||
研学结论 |
|
||
成果输出 |
|
||
是否还有未解决的问题,请列出 |
|
||
我想说的话 |
|
附录:1、研学知识清单 2、研学手册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送庄镇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