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
行前知识预习
课前准备:活动前围绕研学主题,利用一周时间进行活动前的准备。研学导师或班主任布置研学任务,让学生调查相关课程资料,通过问题探讨、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做好知识储备。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名人家风家训有哪些?
2、了解自己家族的家风家训有哪些?
3、拜师礼的流程有哪些?
一、课程简介
学生跟随研学导师在两程故里大殿前参与拜师礼仪,通过此次“古法拜师礼”活动的洗礼,表达对古圣先贤的敬慕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激励学子砥砺前行,修身明志。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子们带着感恩的心开启新学期的征程,做一个明理诚信,乐学善思,温和有礼的人。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拜师礼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通过此次“古法拜师礼”活动的洗礼,激励学子砥砺前行,修身明志。
3、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子们带着感恩的心做一个明理诚信,乐学善思,温和有礼的人。
三、课程内容
通过“古法拜师礼”活动的洗礼,表达对古圣先贤的敬慕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激励学子砥砺前行,修身明志。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子们带着感恩的心开启新学期的征程,做一个明理诚信,乐学善思,温和有礼的人。
讲解关于揖礼的知识,以及如何去做。
揖礼,读音Yī Lǐ,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起源于周代以前,约有3000年以上历史。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摄政王周公采取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建立周朝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此后,揖礼行于天下。
“揖”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
《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拜,长揖。”
《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所以,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者作为军礼相见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时揖:拱手向前平伸;
天揖:拱手前伸而稍上举;
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
旅揖:按等级分别作揖;
旁三揖: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向人作揖虽然恭敬,有时则表示倨傲。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44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
《通典》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
不过,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
三、课程目标
1、通过拜师礼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通过此次“古法拜师礼”活动的洗礼,激励学子砥砺前行,修身明志。
3、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子们带着感恩的心做一个明理诚信,乐学善思,温和有礼的人。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两程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