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行前教育详情内容

1、自主查阅河南大学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3-06-14    浏览次数:154

抗战时期, 中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大批高校内迁,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1937年12月,日寇的铁蹄已践踏到黄河流域,豫北、豫东沦陷,省城开封危在旦夕。值此危急存亡之际,国民政府教育部、河南省政府决定,河南大学要尽快撤离开封。河南大学虽辗转搬迁, 但始终坚持敌后办学。

农学院和医学院首批随省政府迁往豫西镇平,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及校本部迁往鸡公山。从此,河南大学开始了长达8年的流亡生活。

鸡公山是全国闻名的避暑胜地。河南大学迁来时恰值隆冬季节,大部分房屋无人居住,学校便租来使用,很快安顿下来。不久,豫南战事紧张,河南大学准备再次搬迁。经多次商议,学校决定迁往豫西山区。这样既可避开日寇,又不脱离省境。1938年10月,王广庆先生接任校长。王先生首先将羁留在鸡公山的文、理、法学院迁到镇平,以期在镇平安定扩充。河南大学迁至镇平后,借用部分官舍、寺庙,又租赁了一部分民房,坚持上课。

1939年5月,日寇进攻新野、唐河,镇平危急。河南大学再次搬迁至嵩县。医学院在嵩县城内,文、理、农三学院及校本部在潭头。

1942年3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决定将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办学经费紧张的危难状况得以缓解。

1945年春,日寇向豫西南进攻,洛阳、鲁山相继失守。5月10日,日寇迫近嵩县,医学院师生300余人携带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撤出县城,奔向潭头。日寇占据嵩县,潭头危在旦夕,学生两次派代表请求校方立即迁移,王广庆先生令12日晨离开潭头。5月11日夜,学生背着书籍行李,教师携带妻室儿女,沿着陡峭的山路,仓促出走。12日,大部分人员已离开潭头。15日,日寇逼近潭头,河南大学的剩余人员仓促出逃。这时,大雨滂沱,山洪爆发,师生陷于困境。一些教授、家属和数十名学生向北山躲避,而敌人正从北山迂回袭来,开枪射击,当场有数人中弹身亡。

河南大学遭此浩劫,10余人死难,多人下落不明,理学院被焚毁,许多图书仪器毁之一炬。这是河南大学建校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师生悲愤不已。

1945年3月,日寇又在西南发动攻势。不久,南阳失守,国民党军队退守西峡一带,河南大学在荆紫关难以存留,遂西迁陕西。

行前思考

① 你知道河南大学的发展历史吗。

② 河南大学的校址在哪里,又迁徙到那些地方。

相关研学
相关行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