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发表时间:2024-01-12 浏览次数:3242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知行合—,与劳动教育要求是一致的。思政课许多内容都与劳动教育有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在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三个层次都渗透劳动教育,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在劳动教育中贯彻终身学习观念、体悟生命真正价值、培养家国情怀担当、增强权利义务意识、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一、完善书本知识,贯彻终身学习理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名言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一般来说,人们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从书本、网络、媒体等学习中获得,对学习者而言是一种间接经验;一个是通过实践直接获取,对学习者而言是一种直接经验。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强调在实践和劳动中学习,贯彻了终身学习理念。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材每框内容、第一个栏目都是《运用你的经验》,最后一个栏目都是《拓展空间》。这种设计,就是要让课堂教学站在学生角度,聚焦学生成长经验,以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包括生产和劳动中的经验)为起点,让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得到表达、分享和交流,形成师生、生生的经验冲突和思维碰撞,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
同时,这一设计又让课堂延伸到课后,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活动,强调从自身实践和劳动经验中获得,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在实践和劳动中才能获取真知,学到的知识只有用于实践和生产劳动才更有意义。
其次,在教材内容上,不同年级教材都含有在劳动教育中贯彻终身学习的知识。如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学习新天地”,着重介绍了中学生如何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会学习,“打开学习之窗”明确指出:“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尝,我们所做,都可以是学习。”这一方面告诉中学生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可以是学习的场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在课外实践和劳动中获得知识。
同时,教材在这一课提出的“学习没有终点”“我们终生都在学习,终生都需要学习”等观点在后面都有内容与之呼应。九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一框“学无止境”提出“在实践中学习”:“我们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出真知。”教材所举应急轮胎的发明和摩尔斯电报的问世等事例,说明了生产劳动对创造发明的重大作用,告诉我们要重视实践和生产劳动,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努力实现知行合一。
二、探索生命意义,体悟生命真正价值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人的生活和生命的价值是在劳动中实现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修订中增添了生命教育主题,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设计了三课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教学要用好教材议题,联系生活实际,彰显劳动和奉献对生命价值的意义。
用好教材议题。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设置了“贫乏与充盈”“冷漠与关切”“平凡与伟大”三个议题,分别从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对国家和人类三个层次,鼓励中学生丰富自己的生命,关心他人、亲近社会,学会在劳动和奉献中让生命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教材设置的议题情境,重视引领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教材在回应价值冲突问题时,所用实例面向学生生活,用普通人的事迹佐证教材观点更有说服力。特别是在“平凡与伟大”内容中,教材采用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和铁路巡守员、大客车司机的实例,学生能从中得出结论:“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时时创造伟大”。
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用2020年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迹更有现实意义。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一个个“最美”人物的背后,是许许多多普通劳动者的默默付出,彰显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这一论述正好回应了教材“平凡与伟大”议题,激励初中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用劳动和奉献来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感受集体力量,培养家国情怀担当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教育是知行合—,是在生活和社会中实现的,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需要,个体就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方面,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正是中学生从“成长中的我”到“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过渡。其中许多内容都渗透着劳动教育,逐步引导中学生学会参与公共生活,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学校集体劳动中增强集体主义思想。课程标准在活动建议上提出“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七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一框“集体生活邀请我”,教材设置了“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两目内容。按照《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可以根据七年级学生实际,设计班级或学校参加过的集体劳动作为课程材料主题,如植树节活动、学校集体大扫除活动等,让学生描述在集体生活中的感受,在相互帮助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当集体劳动取得成绩、受到表彰或奖励时,体验集体荣誉感;在集体劳动中明确目标与分工,感受集体的力量对自己、同学和集体的影响,不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在校外拓展劳动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要根据中学生成长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尤其是要重视校外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设置了“奉献社会我践行”内容,根据《运用你的经验》,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上街清除小广告、走进敬老院关爱老年人等;《拓展空间》提出要参加微公益活动,制订微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家国情怀、实施爱国主义的一个落脚点,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设置的“劳动成就今天”告诉中学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虽然分工不同,但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为国家作出贡献,引导初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四、提升法治素养,增强权利义务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为渗透劳动教育,提升中学生的法治素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分别明确了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如第三课“公民权利”指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它属于我国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权利之一;第四课“公民义务”指出,劳动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对于中学生而言,要认识到公民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既表现在两者内容上的一致性,也表现在实际实施中的一致性。
公民劳动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在两者内容上能够得到体现。九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多彩的职业”中,《相关链接》栏B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列举了劳动者所享有的权利,如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等;同时,列举了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如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等义务。这两方面的内容规定,鲜明地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公民劳动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在实际实施中能够得到体现。国家和社会保障公民劳动的权利得以实现,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和提高就业水平。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之“践行平等”提出,要践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必须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包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业歧视行为。国家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在我国经济制度上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在讲“我国分配制度”时,提出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这是义务上的表述;“以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是对公民劳动权利的尊重;在分配政策上,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而对于违法获得的收入予以取缔,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也鲜明地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五、培养敬业精神,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根据“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编排,劳动教育在不同年级具有不同的主题特征:七年级突出劳动与学习、劳动与集体;八年级突出劳动与国家、劳动与个人权利义务;九年级则是从国情、国际视野突出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就业观念的树立。
国家层面上,要在劳动教育中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九年级上册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设置教学内容,在国情中渗透劳动教育,主要是把劳动教育与爱岗敬业相结合。
如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提出“万众创新”: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提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提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调“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勤劳动才能开创美好生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也是爱国的表现。
个人层面上,要在劳动教育中培养正确就业观念。九年级下册在全球化背景下,阐述中国发展与少年担当,渗透劳动教育,主要是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第六课“我的毕业季”,设置“多彩的职业”内容,要求中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既要接受新兴职业,又要看到传统职业的变革;既要看到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带来的就业机会,又要提倡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在价值取向上,要让初中学生认识到:每一种工作都可以服务他人和社会,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践行职业平等观。教材所举的普通教师和航空手艺人的实例,一方面告诉我们劳动和就业创造财富,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贡献;另一方面,教材两个探究与分享活动,用普通教师坚持从教40年与大学生频繁跳槽对比,说明要“干一行爱一行”,要有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江苏昆山教育局教研室 殷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