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简介
线路介绍
从竹林环绕的野生动物园出发,观察珍稀动物的自然习性,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奇妙;随后走进洛阳博物馆,在青铜器与陶器的文明印记中,触摸千年历史的脉络。这条线路将自然探索与人文历史结合,让学生在“森林课堂”与“时空展厅”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与文化传承意识,体验从自然到文明的跨越之旅。
研学资源
栾川竹海野生动物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依托竹海自然景观,建有猛兽散养区、亲子动物互动区等特色区域,饲养东北虎、羚牛、斑马等200余种动物。园区注重生态教育,设有“自然小课堂”与“动物保护角”,提供专业讲解服务。
洛阳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40余万件,涵盖夏商周青铜器、唐三彩、北宋瓷器等珍贵文物。馆内设有“河洛文明”“珍宝展”等主题展厅,通过沉浸式场景还原与互动装置,让观众直观感受古代文明。
研学目标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识别5种以上常见野生动物特征,理解食物链基本概念;
- 认识3类古代文物(如青铜器、陶器、瓷器),了解其历史背景与制作工艺。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实验模拟等方式获取信息;
-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如放大镜)观察文物细节,总结文物与历史的关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程内容
课程一:森林生态小侦探(栾川竹海野生动物园)
课程目标:通过观察与互动,了解动物特征与栖息地的关系。
课时1:参观游览·动物观察日记(90分钟)
- 任务:分组观察指定动物(如东北虎、羚牛、火烈鸟),用表格记录其外形、行为、栖息地特点。
- 问题引导:
- 羚牛为何生活在竹林附近?
- 火烈鸟单腿站立是为了节省体力还是保暖?
课时2:动手操作·制作生态手抄报(60分钟)
- 任务:用观察记录素材设计手抄报,包含“我的最爱动物”和“保护建议”板块。
- 问题引导:
- 如果人类砍伐竹林,羚牛会去哪里?
- 怎样让游客更愿意参与动物保护?
课时3:互动体验·模拟食物链(90分钟)
- 任务:通过角色扮演(如“草”“羚牛”“豹”),模拟森林食物链的动态关系。
- 问题引导:
- 如果某种动物消失,会对整个森林产生什么影响?
- 我们能做些什么让食物链更稳固?
课程二:青铜器解密者(洛阳博物馆)
课程目标:通过文物观察与模拟实验,理解古代文明的智慧。
课时1:参观游览·寻找青铜密码(120分钟)
- 任务:在“河洛文明”展厅观察青铜鼎、爵,记录纹饰(如饕餮纹)、铭文与用途。
- 问题引导:
- 青铜器上的纹路可能代表什么意义?
- 青铜器为何多用于祭祀而非日常使用?
课时2:动手操作·简易青铜器模型制作(60分钟)
- 任务:用陶土、模具制作青铜器把手或纹饰模型,并标注设计理念。
- 问题引导:
- 如果让你设计一件现代青铜器,会加入哪些元素?
- 古人没有3D打印机,如何雕刻出如此精细的纹路?
课时3:互动体验·考古现场(90分钟)
- 任务:通过VR技术“挖掘”虚拟陶器碎片,拼接后推断文物年代与用途。
- 问题引导:
- 为什么考古发现的陶器多为碎片而非完整器物?
- 现代科技如何帮助文物修复?